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这是中央连续第14年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自2012年起,陕建股份(以下简称“陕建”)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至今已在新疆、青海、吉林、宁夏、陕西等地成功建设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显著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保障贡献了重要力量。这些成果背后,是陕建以标准化、科技化、系统化手段破解耕地困局的“丰收密码”。
沙漠“掘金”:2.2万亩黄沙地长出“金豆子”
在新疆和田县,一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丰收的沃土。2023年1月,陕建建设者们奔赴和田,开启了一场沙漠改造之旅。他们面对的是干燥的气候、强烈的紫外线以及频繁的沙尘暴。即便如此,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岗位,通过科学规划和艰苦施工,将2.2万亩沙漠改造为高标准农田。2024年,这片土地种下的油沙豆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量达880万公斤,展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高效性,真正实现了沙漠变良田的奇迹。
在改造过程中,陕建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他们将工区划分为25个地块,每个地块约700亩,每个地块配备一个管道系统和一个泵房。由于施工场地大、作业面分散,组织人员和安排工作难度极大。混凝土工长兼实验员白洋洋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工人和运输设备,单日行程达200多公里。夜间施工时,沙漠里没有电,项目部为每个作业面配备了发电机,工人们在灰暗的灯光下坚守岗位,回填管沟、修筑道路、搭建泵房,昼夜奋战。经过75天的齐心奋战,陕建人和维吾尔族工友将万亩沙漠改造为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
盐碱“重生”:万余亩不毛地捧出“稻花香”
在吉林省大安市,陕建华山建设集团承接了首个盐碱地改造项目。面对严寒和复杂的施工条件,项目团队立下军令状,决心在短短半年内完成任务。他们克服了低温、运输困难、施工面分散等诸多挑战,通过科学的田块规划、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将万余亩盐碱地改造为良田。2023年,这片土地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收获,年产水稻达90万公斤,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还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
项目团队每天天不亮就带着测量仪器和干粮出门,顶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进行红线确认和地面复测工作。由于工区离项目部有40多公里,工人们在野外一忙就是一天,手脚被冻伤是常事。每年4月土地解冻后,大型运输车辆无法进入,建设团队必须赶在解冻前将20万方山皮石运到工作面附近,作为田间道路路基的主要材料。山皮石从300公里外的内蒙古山区购买,运输路途遥远,工人们常常天黑回到项目部才能吃上热饭。夜间收料时,大家更是通宵达旦地忙碌。
施工高峰期,数万亩田地上,上百台机械交织作业,百余名工人挥汗如雨,全力平整土地。进入精平阶段,30台精平机连续作业10余小时,完成1350亩土地的精平工作。与此同时,田间道路、管涵、渠道和排水沟等工程也在交叉进行,人员管理和现场协调难度极大。项目部每天晚上都会召开碰头会,总结当日问题,规划次日工作。
山地“织锦”:秦巴山区“巴掌田”连成“水浇地”
在陕西安康秦巴山区,复杂的地形和分散的耕地使得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陕建十二建集团的建设者们通过整村整镇推进的方式,将9万亩分散的农田整合为高标准农田。他们克服了山高坡陡、水源地选择困难、材料运输艰难等问题,通过科学的管道铺设、土地翻整、田间设施建设等措施,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经过项目建设,建设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从7.143提高到5.821,平均提高了1.3个等级,远超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不少于0.5个等级的要求。
项目团队的8人需负责覆盖15个镇、100个村的广阔区域,仅现场踏勘一遍就耗时15天。因山高坡陡,要把水从河沟抽送到半山腰乃至山顶的田地,管道埋设施工难度非常大。最高一处送水点垂直距离达260米,需要架设3级泵站才能把水抽上去送至蓄水点。设计的水源地往往不理想,项目团队常常需要沿着崎岖的山路寻找合适的水源。遇到陡峭的悬崖,工人需要在崖壁上打钢筋锚栓将管道固定在上面,施工安全时刻面临挑战。
遇到半山腰有溪水时,工人要顺着山势修建引水渠,将水引流到田间地头。由于地势险峻,材料运输极为艰难,50余名工人与骡马队合力,肩扛背驮,将混凝土等材料运至两公里外的工地,数匹骡马因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项目团队克服了工期紧、连续降雨和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于2021年12月29日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安康市汉滨区农业农村局领导送来“精心施工 造福于民”的锦旗和感谢信。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陕建下属多个单位积极参与,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建设、安装配套监测设备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打破传统农田“碎片化”困局,将分散的农田整合为规模化的“大棋盘”,推广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生产力,也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新画卷。
陕建通过在新疆、吉林、陕西等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功将20余万亩“难利用”地改造为高产田,显著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保障贡献了重要力量。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展现了陕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对:彭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