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三届(2025)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国际研讨会上,SIIFC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选取纽约、伦敦、新加坡、上海、东京5个城市,从金融体系建设、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以及金融人才与营商环境等五方面进行比较,最终上海综合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
其中,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上海从2022年、2023年排名第二到2024年反超纽约,升至第一。“这是因为上海已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保险、票据、碳市场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并集聚了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说。
然而,上海金融国际化程度在五个城市中却排名第五。其中,投资维度,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市场建设维度,发行人和投资者主体过于国内化,导致缺乏定价权;离岸金融方面,市场供给不足,产品占比低;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也存在对企业“走出去”需要的绿色金融国际化服务支持不足,境内绿色市场开放度不足等情况。“上海金融国际化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马文杰说。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上海相比纽约差距变大,但领先伦敦、新加坡、东京。这是因为历年来上海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规模领先,但2024年由于IPO节奏放缓,相比纽约差距变大。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方面,上海近年来高度重视金融发展与安全,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完善,排名始终处于前二。而纽约因其资本市场韧性,领先于上海。
金融人才与营商环境方面,上海在五个城市中排名第四,仅领先东京。近年来,上海虽然高度重视金融营商环境建设,但在金融人才储备与多样性方面仍不及纽约、伦敦、新加坡,短板在于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人才缺乏“用武之地”。
马文杰表示,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三大发展模式分别为服务型金融中心(纽约、东京)、交易型金融中心(伦敦、新加坡、香港)和离岸特色型金融中心(迪拜),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区别于传统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符合定位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以人民币为载体、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金融中心,“指标既要符合国家与国际标准,还要体现定位,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据悉,SIIFC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指数五个一级指标,充分体现国际接轨与本土特色,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体为:一是借鉴国际评价体系,覆盖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核心维度,确保指标体系的全球可比性;二是符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定位,融入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双循环等国家战略,体现中国金融体系的独特发展路径;三是服务上海,突出上海在金融开放创新、总部经济集聚、人民币定价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