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变革“冲击波3.0”:分仓佣金再缩水 券商研究所洗牌将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崔文静,实习生张长荣2025-05-16 10:44

公募变革冲击波效应日益显现。

2025年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给券商研究所带来了“冲击波3.0”。

“第三弹”冲击波

伴随《行动方案》的发布,公募基金佣金分仓将再度缩水,新一轮冲击较公募费改带来的冲击或更大。

此轮公募变革缘何导致券商研究所佣金分仓进一步减少?

一方面,公募基金考核调整后,将重业绩而非规模,不鼓励主动权益而鼓励被动型产品。而被动型产品对研究的需求低,这将使公募基金对研究所的需求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此轮调整,将导致公募基金洗牌,中小公募基金生存压力增加,需降本增效,其向研究所付费的意愿自然也会下降。有基金公司表示,其所在公司目前已要求每一笔投入都要带来收入转化,费用支出变得更谨慎。

与此同时,当前公募变革只是开端,未来三年内一系列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这也意味着,政策的冲击或将持续较长时间。受此影响,券商研究所佣金分仓收入缩水幅度,亦将持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佣金分仓收入来看,此轮公募变革将导致券商佣金分仓大盘子显著缩水,但由于《行动方案》要求公募基金向投资者收取的管理费用、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收入等,必须与基金产品收益情况高度挂钩。根据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分析,这将倒逼公募基金切实提高基金产品收益情况。而这需要增强深度研究能力,恰恰更离不开券商研究所的助力。

未来公募基金对券商研究所的需求将更看重专业性与深度,此类研究需求“在精不在多”。经历过完整市场周期,尤其是曾精准预测股市变动的老牌专家型研究员,将会更受欢迎,而年轻研究员的竞争力可能会相对下降。

根据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讲述,在2023年之前的几年间,诸多券商研究所大举扩容。彼时,一位勤奋、有天赋的年轻研究员,锻炼三五年以后,有机会跳槽至其他研究所担任行业首席,获取高薪。此后,这一现象将显著减少。

“高薪挖首席经济学家、资深行业首席的情况仍将存在,但高薪聘请年轻研究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年轻研究员,特别是年轻行业首席的收入或将缩水。”受访人士直言。

洗牌三大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以公募基金佣金分仓为收入大头的券商研究所,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在包括券商研究所所长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一批券商研究所将逐步退出卖方市场。

如果券商内部业务对研究所的赋能需求有限,研究所或被裁撤。此类以规模较小的券商为主。

运气较被裁撤好一点的,是转为内部赋能:大幅降低卖方业务比重,乃至不再发展卖方业务,转而专注于内部协同。此种情况下,研究所转为券商成本部门,但由于其能够为其他业务条线带来业务赋能,仍然具备存在价值。不过,此类研究所需要压缩规模,转为对内服务后,所需人手将较卖方业务阶段少得多。

不过,对于头部券商研究所,以及规模有限但集团研究需求大的部分中小券商研究所而言,机会则相对更大,其可以兼顾卖方业务与内部协同、集团赋能。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卖方业务依赖度,加大券商内部服务与集团服务力度,是此类券商研究所的可选路径,也是公募变革下券商研究所的最佳选择。

应对四大策略

面对公募变革冲击,券商研究所当如何应对?

综合多位受访研究所所长分析,或有四条路径可供参考。

路径一,降低卖方业务依赖度,加大对内服务力度,加强内部协同,充分发挥内部服务价值。

路径二,开拓集团资源与股东资源,学会利用集团与股东拓展创收路径,尤其是通过内部计价方式获取更多收入。

路径三,创新业务创收模式。券商研究业务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智库,具有多种经营模式。随着佣金分仓收入下降,研究所可以探索其他经营模式,只要能发挥好专业价值,就能开拓出更为多元的价值体现途径。同时,在佣金分仓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研究所需要更注重平台化运作。

路径四,压缩研究所规模,控制研究人员与销售人员数量,控制成本。“与其成本太高,被公司或集团整合,不如先自行控成本,增强性价比。”有研究所资深人士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研究所所长们看来,尽管其短期内计划控制研究所规模、压缩人工成本,但仍计划吸纳优秀人才。

一方面,对于以首席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专家型人才,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等管理型人才,资深销售等资源丰富人才,研究所仍然会继续招聘,但所开薪酬可能会压缩。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行业首席等,研究所则不会再急于招聘。而是待市场薪酬进一步下降,研究所逐步出清,更多人才面临重新择业之时,再行出手。彼时研究所能够以较目前更低的成本吸纳人才——换言之,研究员如果足够优秀,后续若因研究所被裁撤等因素而面临失业,找到研究所工作的可能性仍然不低。

哪些券商冲击更大?

新一轮公募变革下,哪些券商研究所所受冲击相对更大?

综合受访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分析,对卖方研究依赖度高,并且公募基金佣金分仓收入在研究所总创收中占比较高的研究所,所受冲击相对更大。

具体来看,三类研究所面临的冲击波或更剧烈。

首先,研究所影响力远胜于券商影响力,即券商规模偏小,但研究所规模较大。此类研究所借力券商内部业务赋能,以缩小佣金分仓冲击的机会相对较小。

其次,近几年研究所规模大幅扩容、高薪挖人的券商研究所。在公募基金集体收缩佣金支出的环境下,其佣金的稳定性或较为有限。与之相对,老牌头部券商研究所抗跌性更胜一筹。

第三,研究所实力强劲的头部券商,如果市场化依赖度高,冲击也会相对较大。相对而言,以对内服务为主,更看重平台化运营的券商研究所,比如中信证券研究所,此轮影响则会相对较小。

记者综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Wind数据梳理发现,截至5月14日,持证分析师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券商研究所共有18家,其中,对应2024年营业收入排名在20名以后的券商,有长江证券、国金证券、华福证券、华创证券、国盛证券5家。

其中,长江证券2024年营业收入位列券业第23名,但其研究所业务实力强劲,2024年总佣金高达5.65亿元,位列券业第三,仅次于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其研究所竞争力远胜于公司层面综合影响力。

华创证券、国盛证券研究所总佣金排名,同样显著高于公司层面营业收入排名。以2024年数据为例,华创证券研究所总佣金位列行业第18名,公司总营收则排在第43名。国盛证券2024年总佣金位列第20名,其排名较公司总营收高37个位次。

需要注意的是,券商研究所竞争力远胜于公司层面综合影响力,并不必然意味着,该研究所在此轮改革中所受冲击更大。如果研究所能够开拓更为多元的市场化创收路径,善于开发集团与股东资源层面业务机会,以深度研究取胜、在有限的佣金分仓中获得更大比例“蛋糕”,其同样有望获得较好发展,在研究所层面保持既有竞争力乃至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