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必须继续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其根本推动力是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就需要保持对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投资强度,通过技术变革形成生产网络和溢出效应,从而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技术变革都是源于科技,成于金融,引导与科技创新适配的资金配置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领域是科技金融主要目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兴于产业创新,金融创新牵引新技术持续投入产业体系,促使产业发生跨越式变革。“科技—产业—金融”三者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融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为科技企业提供符合生命周期的融资,实现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成为驱动科创企业发展的必需动力。
过去几年,我国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政府引导基金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此次发布的《政策举措》,从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政策、央地联合和生态建设等7个方面进一步强化部署,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供给尚不能满足科技创新活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首先,银行体系缺乏针对科技企业有效的风险识别、定价手段,使得银行部分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举措》强调了要发挥货币信贷的重要作用,优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贷款绩效考核方案等。
我国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创业投资。但是,我国目前创投规模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创新资本供给较为短缺,资金结构亟待优化。而且随着市场周期的变化,目前风投体系呈现一定的“去风险化”特征,出现一些明股实债或对赌回购等现象,使得风险投资市场中市场化资金有所下降。《政策举措》从国家战略层面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而且从拓宽资金来源、强化投资方向、完善投后管理、健全退出通道等方面提供全周期、全面的政策指引,其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
资本市场是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金融枢纽,但此前对拟上市科技企业的评价方法与传统企业相同,导致科技企业难以上市融资,在债券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政策举措》提出将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研究制定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能力的政策文件、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同时,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健全了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将极大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市场化过程,不同主体、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其风险特征不同,不同资金供给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也不相同,随着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将通过市场化金融手段支持并甄别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整体创新效率,建立起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强大的金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