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郭迎锋2025-05-14 09:32
(原标题:评论丨如何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扩大消费。在5月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政策举措,推出三大类共十项金融政策与工具,其中提出要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1.5%的低利率再贷款成本,引导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这些举措针对当前消费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供需双侧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及政策加力和改革发力有效协同。

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消费增量,是实现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举措。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为确保实现今年全年5%的GDP增长目标,提振消费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正在修复,消费复苏动能有所增强,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4.6%,较去年全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长5.3%。但传统商品消费增速放缓、县域消费基础设施不足、服务消费供需结构性缺口等问题,尤其在文体旅游、高端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存在个性化、高品质的供给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服务消费潜能的释放,需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增量。

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具体举措来看,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需通过降准降息的总量型政策、“精准滴灌”的结构型金融工具、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等三个方面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

首先,通过“适时”降准降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今年5月份,我国央行开启了今年的首次降准降息,这是基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大力提振消费、促进物价回升而做出的。具体来看,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将会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能有效缓解近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加速推动所带来的流动性缺口。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会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约0.1个百分点;也能推动实际利率的下行,降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考虑到我国的降准降息仍有空间,预计下半年的降准、降息的力度与节奏,会继续依据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而“相机抉择”继续降准降息。

其次,通过创新结构型金融工具,降低资金成本,在供给侧“精准滴灌”,扩大重点领域的消费。一是开发消费场景的结构型金融创新工具。在商品消费领域,央行延续对传统商品的消费信贷支持,围绕以旧换新政策,增强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能力;在服务消费领域,则通过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填补服务消费融资缺口。二是在服务领域与对象上,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在县域消费激励上,针对消费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的短板,可考虑通过再贷款工具引导资金下沉,完善县域物流、冷链设施,解决“最后一公里”梗阻;对重点群体的扶持,则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贴息延期政策等,提高高校学生、职场新人的消费能力。

再者,加强市场机制建设,打造多层次消费金融体系,进一步优化支付生态。一是支持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同时,适度提升消费类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额度,适度扩容消费领域可证券化资产范围,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支持。二是通过明示综合融资成本,增强消费者议价能力。自2024年9月以来,在山西等五省,央行通过试点“贷款明白纸”制度,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利息成本+非利息成本),在提高融资透明度的同时,也保障了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这项工作将会持续深化。三是进一步优化支付生态。一方面,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场景,推进跨境支付便利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外卡受理覆盖率,在提升入境人员支付服务便利性的同时,推动跨境人民币收付额的持续提高。另外,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也正得到进一步拓展,这有利于通过提高零售、餐饮高频场景的覆盖,提升交易效率。

综合来看,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围绕“扩大消费”主线,通过总量流动性政策、结构性工具创新、消费信贷优化,正逐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消费金融支持体系。

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创新如何支撑消费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可持续扩张”,是当前货币政策如何发挥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是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方面,需加强汇率的预期管理,特别是美联储降息周期下跨境资本的波动。二是在加强国内宏观政策协调的一致性方面,除了加强货币与财政政策、中央政策指导与地方实践创新的双层协同,放大政策乘数效应之外,也要通过数字化监管,围绕一些关键指标(例如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数),确保资金流向与政策目标一致,进一步构建常态化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