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聪明的技术立规矩?
来源:深圳商报作者:彭琰2025-05-08 08:42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彭琰

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图像对传统的内容生产管理构成的挑战,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近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与管理”为主题开展深聊会,邀请来自文学创作、法律、金融、企业、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技术监测、风险预警等方面热点问题,为深圳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第一个方面聚焦在知识产权:AI生成内容到底算不算“作品”?作品被当成免费“饲料”投喂给AI,版权该怎么保护?AI生成内容版权归谁?

深圳报业集团法务部主任、市版权协会副会长申应东委员说,他认识一位博主,通过AI可以生产包括军事、经济、管理、心灵鸡汤的多类型视频,数量一天可以制作1000条,一个人运营了多达二三十个账号,哪个粉丝增量多就不停地投喂,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创作、算不算劳动,目前没有界定。

第二个方面聚焦AI在政务方面的应用:在AIGC赛道,政府为何敢第一个吃螃蟹?隐私泄露等问题如何上紧箍咒?

福田区融媒体和网信中心主任余治国委员认为,面对百万级别居民的诉求,以人工智能式的方式实时收集,然后又分配指令给相应的政府相关部门,这样的模式对未来政府管理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个方面聚焦AI在教育方面的应用:AI既能帮忙写作业,也能帮忙批改作业,当知识和技能“一键生成”,对老师、学生是好事吗?如何给聪明的技术立规矩来避免教育上的滥用?如何守住教育“以人文本”的温度?

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以围棋学习推广为例,指出AI的应用给人的学习能力带来巨大挫败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也随之丧失。他把AI比作仆人,如果青少年懒于学习凡事依赖于AI去完成,最后的结果是青少年心智成长发育迟缓直到废掉,因此要警惕AI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边界。

第四个方面聚焦AI在金融方面的应用:出现越来越多的AI诈骗案例,而AI在反诈骗、鉴伪方面大有可为,如何看待这把“双刃剑”?除了检测换脸、拟声,AI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保障信息、金融等安全。

荣耀终端股份公司安全技术专家邓太生认为,AI通过模拟声音、人脸增强了人对它的信任感,使得上当受骗的概率大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技术来对抗,用AI打败AI,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帮用户检测预警来电是不是用AI技术合成,包括声音识别和内容视频。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副教授岳玉涛带来了企业界通过使用AI实现降本增效的案例。数据分析公司的大模型可以为企业高管团队提供服务,包括分析销售业绩、区域发展建议,其结果是企业人数从900人砍到不到300人,而整个公司经营不受影响。成本大幅降低但营收保持不变,企业家于是开始计划是不是给每个碳基员工找一个硅基员工做助手。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