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一锭墨于砚上研磨,看墨色从焦浓渐至清淡;持一支笔临摹,感受锋颖落于纸上的流畅……前不久,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往打卡。
中华文明底蕴丰富,亘古绵长。汉字是文化传承的标志,中华文明的根脉。从甲骨刻符、青铜铭文,到书于简帛、书于纸,3000多年来,汉字一脉相承。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笔、墨、纸、砚作为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在不同时期见证了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更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
铺纸,研墨,蘸墨,挥毫……中国人的文房是有意境的。一角一隅、一器一物,无不彰显着格调,反映着古人对工艺、审美的极致追求。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第一次将笔、墨、纸、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论述。可以说,“文房四宝”构建了中国文房的独特文化景观,支撑起古人笔耕不辍的文化生活。
据已知考古发现证明,笔、墨、砚三者早在石器时代即有雏形,虽形态较为原始,但功用已和后世接近。以毛笔为例,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些彩陶上,可见花纹、线条笔法流畅,专家发现有的留有笔毫痕迹,判断当时已经使用毛笔或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最早的毛笔实物,在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被发现。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墨的普及,不仅促使了浮雕印章和石碑拓印的流行,也为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播,让欧洲从手抄本时代跃入书面文献广泛流传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历经千年淬炼,如今的“文房四宝”早已超越单纯的实用工具范畴,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
或许有人会问,在数字浪潮汹涌澎湃、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纸和笔,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从小握起毛笔,用稚嫩的小手在宣纸上留下敬畏的墨迹?
器以载道,笔、墨、纸、砚既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之物,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当人们真正提起笔,不仅是为了规范书写汉字,更是为了深刻感受书法经典中蕴藏的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在书写中,人们能捕捉到灵动的笔锋,观察宣纸浓淡晕染的变化,嗅到墨香中岁月沉淀的醇厚。在临摹时,更能体会《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祭侄文稿》的激烈情怀……
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书法课纳入正式课程;当孩子们走进各地简牍博物馆,在片片竹木之书上临摹先人的字迹;当各类“再设计”的国潮文房四宝文创不断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这样的场景,让人看了不禁欣慰。
在笔、墨、纸、砚的世界里,文化传承是一场不停歇的“再书写”。握笔的手,写下的文字都是对“何以中国”的时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