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间,国产人工骨修复材料龙头奥精医疗(688613.SH)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归母净利润922.21万元。公司指出,在市场环境影响下,收入同比有小幅下滑,同时因计提股份支付、收购相关中介服务费增加、增加营销人员导致薪酬增加等因素所致,上半年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集中支出,影响了短期净利润表现。
业绩虽不亮眼,但细看公司中报,随着行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公司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逐步实现更多的突破,公司主业经营情况或有望向好发展。尤其今年4月,公司完成了对德国口腔种植企业HumanTech Dental的外延收购,涵盖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的业务结构正逐步形成,未来骨科+齿科双轮驱动有望打开公司业务成长的天花板。
人工骨价值日益显著 终端医院覆盖已近1800家
8月上旬,“盗卖遗体案”引发公众关注,相关企业非法获取骨源的做法不仅违法,还激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感。该事件使同种异体骨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使用也因此被市场所认知。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每年约有600万骨科手术,其中500万使用植骨材料,同种骨约150万例,人工骨约120万例。同种骨虽用量大,但因价格高和伦理风险,其替代品的需求在事件驱动下或将加速增长。
在我国市场,人工骨修复材料曾被强生、史赛克等外资品牌垄断,而随着奥精医疗为首的本土企业攻克技术难关,该领域已初步实现国产替代。据悉,奥精医疗是国内较早布局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企业,在清华大学教授为首的团队出色的技术水平支撑下,早在2011年公司已率先研发出成分和结构与人体天然骨高度相似的矿化胶原仿生骨修复材料,并陆续推出了“骼金”“齿贝”“颅瑞”等一系列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产品被广泛用于骨科、口腔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骨缺损修复,也支撑了过去多年公司的业绩增长。
但在耗材市场中,渠道铺设同样重要。2023年,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并于今年4月底起开始陆续落地执行。奥精医疗的人工骨修复材料以每立方厘米330元的价格中标集采,最终确认给予公司产品报量的医疗机构共计1464家,公司在全部人工骨企业中按包数排名第一。
对于公司而言,尽管产品纳入集采导致价格下降,但在渠道开拓方面,这将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助力。上半年公司抓住主营产品进入全国集采的契机,巩固市场开拓成果,使公司的销售情况呈现出向好态势。且在公司持续推动产品多元化的背景下,集采也将帮助公司产品快速进入更多的医院和科室,长期而言或利大于弊。
配合大量的新渠道开拓,今年上半年公司相关费用支出也快速增加,因而对利润产生了短期负面影响。中报指出,公司积极响应集采的落地实施,紧抓传统营销渠道开发工作,扩大了渠道覆盖面,目前终端医院数量已接近1800家,已与超过800家优质经销商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渠道多维度支撑,公司有望以短期换长期实现业务未来的良好发展。
从替代到出海 海外市场拓展初显成效
奥精医疗出色的产品力,不仅在国内受到市场认可,产品的海外市场开拓也已初显成效。公司的人工骨修复材料不仅在国内取得了3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15年BonGoldTM产品也已取得美国FDA510(k)市场准入许可,成为我国首个获得美国市场准入许可的国产人工骨修复产品。而据今年8月下旬公告,公司的BonGoldTM人工骨修复材料获得马来西亚药监局批准,有望打开东南亚市场。
公司在中报中也表明,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奥精医疗采取精准定位、分步实施的战略。上半年,公司的人工骨修复材料产品在东南亚、拉美等多个国家成功开展了临床试用,并获得了当地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广泛好评。目前,公司正积极与多个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国际市场进行接洽与合作,包括北美、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多个国家。
围绕国际化,今年上半年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德国HumanTech的收购。此举不仅推动了公司正式进入种植体这一主流口腔医疗器械领域,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结构,更有望帮助公司打开业绩增长的天花板。围绕口腔领域的市场开拓工作,中报指出,公司将利用现有的销售网络和市场资源,同时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口腔种植产品营销团队,采取多渠道分销模式,精准定位口腔种植产品市场,针对不同市场需求推出多元化的种植解决方案。
除人工骨修复材料及口腔种植体以外,公司也正积极以研发驱动业务边界的拓展。据7月下旬公司公告,公司拟以3880万元及977万元募集资金,分别增资全资子公司潍坊奥精健康及嘉兴奥精,资金最终将用于“引导骨再生骨修复膜/面团状仿生骨修复材料/骨水泥改性用人工骨粉”“引导组织再生(GTR)胶原膜”以及“皮肤修护用胶原蛋白敷料”项目,有助于加快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据半年报披露,公司在研产品中,用于术中止血及浅表组织缺损修复的胶原蛋白海绵现阶段已通过注册体系核查整改,正完善技术审评资料,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取得产品注册许可以及委托生产许可。若该产品能够顺利获批上市,它有望成为公司产品研发领域的新亮点,也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