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何会为清朝体制辩护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蔡非2020-04-13 08:36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个问题,大英帝国国内日益分化成两大利益集团。

其中一派是“垄断贸易派”,他们认为:

一,在中华帝国内部,各种生活必需品乃至奢侈用品都应有尽有,早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帝国内部的资源已经被这里的人民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了,因此外国商品想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是不可能的。商人们应该更多的从中国进口,而非出口。

二,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所以他们一直不觉得对外交往有什么必要。这是一种孤立排外的文化。

三,清朝的法律和政府体制有其内在合理性。

四,中国的教育使人们温文尔雅。他们很讲事理,也乐意在对的道理面前改变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处理与清朝的关系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挑战或无视其法律的权威,而是“对他们的制度和规定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并以和善的方式与中国政府交流。

这些听起来会让清朝官员频频点头的意见,来自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世纪以来,他们垄断了英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把喝茶培养成了英国人的第一爱好,和他们对口做生意的,则是清朝政府指定下来的一个另一个贸易垄断集团——十三行。

东印度公司、十三行这两个垄断贸易集团在大英和大清之间的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都不希望政策局面有任何改变。

但是在19世纪初,自由贸易的观点逐渐在英国深入人心,几十年来开始有一些自由商人,垂涎中英之间的巨大贸易潜力,在英国国内不断地挑战东印度集团的贸易垄断地位。所以又形成了另一个日益发展壮大利益集团——自由贸易集团。

而对于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如何与中国进行贸易,他们则认为:

一,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在走私贸易中和英国商人来往的中国客户并不少于纽约。而在垄断特许贸易的形势下,这种贸易潜力无法发挥。

二,在1832年的一次调查中,自由商人们发现中国内地很多人都希望与外界做生意,说中国人排外,不愿与人交往的印象是靠不住的。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

三,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与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

四,英国几十年里派往北京,求扩大贸易规模的外交努力都失败了,而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看到这里,相信后世读者们都明白了。实际上这两派意见都有道理,但又都没有说出全部的真相。垄断贸易派和自由贸易派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在解释中国,东印度公司是既得利益者,希望清朝和十三行体制能够永久持续下去,这样的话,他就可以继续独占中国贸易的巨大份额。

而自由商人则迫切的想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并不仅仅满足于把瓷器和茶叶卖回英国,更希望把英国的工业品推向中国市场,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是有潜力接收这些商品的,只要像俄国那样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打开贸易大门就可以。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自由贸易派”最终成为了近代英国的主流派,这才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当然这个“自由贸易派”要打个引号,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建立在平等原则上的国际贸易有所区别。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我们如何看待和解释别国,起主导作用的是我们自身的变化。21世纪初两大强国对彼此的印象转变,是不是也是这样?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