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三分类”将满一年,“新”业务难在哪?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薛瑾2024-05-24 13:03

“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最契合信托业务本源、最能发挥信托优势的业务,就是资产服务信托,特别是其中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但实践中,个别机构缺乏顶层规划与战略布局,盲目跟风开展业务,甚至恶意低价竞争,很难在此类业务中找到盈利模式。”信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调研了解到,“三分类”实施近一年时间里,很多信托公司发力创新业务,特别是在资产服务信托领域有很多新动作、新进展。但整体来看,行业目前发展仍处于“跑马圈地”的竞争阶段。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开展相关业务时报酬较低,很难挑起信托公司创收和盈利担子。而作为行业基本盘,目前资产服务信托和资产管理信托都有各自掣肘之处。

专家认为,信托公司不应该跟风做业务,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禀赋做差异化转型业务,集中突破业务瓶颈,补位非标业务的萎缩。同时,信托业需要进行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重塑、商业模式再造、风险管理能力和人才储备的提升,这些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打磨。

寻找新增长引擎

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自去年6月实施至今已近一年,记者调研发现,在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中,体现与其他金融机构差异化、独具信托特色的资产服务信托成为新规颁布后行业转型的抓手和展业重点方向。

“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最契合信托业务本源、最能发挥信托优势的业务,就是资产服务信托,特别是其中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此类业务市场容量巨大,不仅有可能做成独立的业务模式,而且对于信托公司其他业务如资产配置等,也有非常好的协同作用。”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祥告诉记者。

“行业内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出现频率很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等业务特别容易受到重点关注。”一家中型信托公司人士说。

“从近一年来的实践看,固收类信托计划、财富管理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等均是信托公司创新转型的重要方向,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为例,除了之前发展起来的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也得到了较大力度推广。”资管研究员袁吉伟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自“三分类”实施至去年末,资产服务信托新成立19046个信托产品,成立规模24708.41亿元,规模占比57.03%;资产管理信托新成立10862个信托产品,成立规模18416.76亿元,规模占比42.51%。“资产服务信托的成立笔数及规模均大幅超过资产管理信托,信托公司整体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回归本源及转型升级工作正在路上。”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铁峰表示。

一些头部公司已经有了成果。“去年全年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规模6625亿元,其中资产服务信托占比约55%,资产管理信托占比约44%、公益慈善及其他信托占比约0.86%,资产服务信托比重最高,契合‘三分类’新规指引,凸显了资产服务信托对行业转型的重要性。”平安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

家族信托被业内誉为财富管理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是包括信托在内的诸多金融机构抢滩布局的重点。“转型压力凸显之下,资产服务信托等创新业务被公司寄予厚望。这些业务也有较高的规模考核要求,比如在家族信托部门,部门副总以上级别拉业务的门槛都是10亿元起步。”某信托公司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此外,随着财富管理信托普惠化趋势加深,信托投资人规模未来有望通过家庭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等实现扩展,给行业未来发展带来增量。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业务让“领头羊”公司尝到了甜头,也让跟随者们看到了希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是信托业回归本源的重要方向。财富管理业务作为资产管理的上游业务,是资管机构的必争之地,信托公司利用自身制度优势参与财富管理业务水到渠成。

创收盈利贡献待提高

曾刚表示,资产服务信托市场空间很大,但收入低且竞争激烈,尚难以支撑信托行业保持此前的业绩增长水平。

“实践中,个别机构缺乏顶层规划与战略布局,盲目跟风开展业务,甚至恶意低价竞争,一方面,难以将此类业务做成盈利模式,对公司发展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后续的运营管理、客户维护及事务服务跟不上,将影响客户体验,甚至出现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乃至声誉风险。”杨祥坦言。

袁吉伟表示,资产服务信托主要难点在于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等创新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已经规模化发展的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的专业化、盈利水平提升等方面仍需解决。

“竞争激烈的地方就容易出现价格内卷,导致整个行业开展相关业务时的低费率,很难挑起信托公司创收和盈利担子。”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般家族信托费率大概在千分之三到百分之一区间。而保险金信托不收设立费,或者收几千元到一万元的设立费,在保险金赔付到账之前,不收管理费。”

新的业务重点处于“跑马圈地”的竞争阶段,很难在经营业绩上给予信托公司足够支撑,资产管理业务仍是未来较长时间内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但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信托行业目前很难取得突破并做出优势,对于行业扭转经营困局也动力不足。

“资产管理信托的关键在于非标信托的改造,特别是非标信托的组合投资管理、净值化管理,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袁吉伟说。

“在资产管理信托上,信托公司做这块业务的优势不明显,因为这块业务本质上需要与券商、基金公司同台竞技,而后者布局这块已数十年,构建了完善的投研体系,拥有高端投研人才,信托公司现在要切入这一块,相当于从头开始布局,建设资管系统。许多信托公司的薪资体系难以挖到真正的高端人才。”杨祥说。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此前表示,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似乎前景广阔,很有吸引力,但要找到其中的商业价值好像又很难。资产管理信托背后的商业价值很大,但信托公司过往涉猎不多,缺乏经验,也没有支撑其发展的能力体系。

紧扣禀赋差异发展

传统收入支柱业务萎缩,新的业务增长点尚在摸索之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开展相关业务时,信托公司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育期,建立和业务适配的团队、系统,投入较高的运营成本,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信托行业赚容易钱、快钱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一位信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挑战是难免的。目前,信托行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重塑、商业模式再造、风险管理能力和人才储备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时间打磨。”

“不同于单一产品销售,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本质上是围绕客户家庭或家族需求进行的定制化、个性化受托服务,对参与机构的专业规划、事务处理、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及服务团队等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摒弃产品销售观念,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据此构建匹配的服务体系、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杨祥说。

“在非标转标持续推进、没有刚兑的非标产品来吸引客户的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齐头并进,双轮驱动模式将成为多数信托公司的选择。”曾刚表示,“信托公司需要通过丰富多元的资管产品供给和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投资顾问,通过资管产品和财富管理的双向赋能、双轮驱动,推动信托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周小明认为,重新找到信托业的发展之路,需要从清晰务实的战略定位、专业化能力驱动的信托业务价值链打造、重塑公司组织管理体系三条路径进行探索,通过资产管理信托发挥资产管理功能,通过资产服务信托发挥财富管理功能。

“以前信托公司通道业务比较多,这种业务对管理和服务能力要求弱,转型和探索时期,需要信托公司进行一整套的能力重建。”前述中型信托公司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前中后台的人才结构也要进一步适应转型需求。从考核机制上,应从粗放式、标准单一的定量考核转变为精细化的差异化考核。

袁吉伟表示:“‘三分类’新规确定的业务方向很多,信托公司需要聚焦若干与自身优势相符合、市场潜力大的业务方向,持续深耕;要建设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能力,诸如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发展需要构建渠道、客户服务能力、投资配置能力、运营管理等方面;要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客户角度,推进产品设计和运营,回归信托本源的发展逻辑。”

杨祥认为,信托公司应该进行差异化布局,不能像以前那样,跟风做业务,也不能在各个领域都去布局,因为传统的非标业务日渐消亡,转型业务需要时间培育。转型业务能否快速发展起来,补位非标业务的萎缩,关系到信托公司生死存亡。

“信托公司要想做好资产管理信托,或者资产服务信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集中现有人财物资源,集中突破业务瓶颈。”杨祥说。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