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观察】英伟达股价攻破1000美元大关 加速陷入“左右手博弈”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e公司 阮润生2024-05-24 12:24

全球算力总龙头英伟达再度发布傲人业绩,新一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超六倍,公司股价先抑后扬,最终在北美时间5月23日盘中正式攻破1000美元关口,总市值稳占2.5万亿美元上方,在美股科技股市值规模仅次于微软、苹果。

尽管资本市场一再拔高预期,或者时不时传来砍单消息,英伟达就像一位优秀的撑杆跳选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潮助推下,轻松越过一次次业绩“横杆”。回顾来看,英伟达第一个万亿美元市值历时约24年,而第二个万亿美元市值用时不到1年,第三个万亿美元也将有望像算力更迭的速度一样,更快速地实现。

这位撑杆跳选手并非没有竞争对手。这一厢有AMD、英特尔等同行“宿敌”紧追不舍,以及众多芯片企业尝试探索GPU之外的路径;另一厢,亚马逊、微软、谷歌、OpenAI等英伟达客户也在“暗度陈仓”,搭建不依赖于英伟达服务器架构的自研芯片。比如上周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第六代TPU芯片,在处理深度学习任务,特别是大规模矩阵运算方面表现更为出色,但是业内人士分析,受限于适用范围、生产成本以及生态,短时间内很难撼动英伟达算力霸主地位和其一手打造的CUDA生态。

更为关键的是,英伟达在更快速“奔跑”:一方面,客户范围从云服务商拓展到消费互联网公司、汽车以及医疗,最新英伟达与强生医疗科技合作,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功能支持手术,也成为个国家主权人工智能比赛中竞相争夺的重要“军火”;另一方面,英伟达也在加速研发迭代,过去英伟达芯片架构更新周期大约为每两年一次,本次业绩说明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透露公司会保持每年发布一款新品的节奏。

不过,所谓“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追求技术极致升级速度的同时,自身也很难不被速度所绑架。

本次业绩说明会上,一位数据中心从业者抛出了个“灵魂拷问”:英伟达产品快速升级,导致花费数十亿美元的客户很快发现自身竞争力在很快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比产品的折旧周期还要快,该怎么办?

黄仁勋的回复则“老调重弹”,再次阐述其多买多省的“黄氏定律”,即只要客户愿意投资,数据中心的平均性能就能不断提高,获得收益、节省成本以及赢得先发时间优势将是持续部署的动力。但这个回复,恐怕很难释在产品升级速度越发加快的背景下,客户如何把握产品加速升级与折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在本次业绩发布前,传出云计算大厂亚马逊将停止采购英伟达现有Hopper架构芯片,而全面转向新一代Blackwell架构算力芯片的消息,似乎就是一定程度上的“预演”速度反噬问题。不过,事后亚马逊澄清,否认停止采购来自英伟达的任何订单,同时,表示在超级计算机Ceiba项目上,亚马逊与英伟达将合作从Hopper迁移到Blackwell芯片。这则“乌龙”的背后,不能排除有客户考虑选择“缓购”,等待英伟达更强的算力产品问世的倾向。

当然,关键前提是算力供给不再紧缺,客户拥有自有选择权。当下这一点难以实现。至少截至最新财报季,英伟达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近十倍。据黄仁勋介绍,目前市场对于Hopper的需求仍然在不断增加,并且预计即便公司转向H200和Blackwell的时候,Hopper仍然供不应求;另外,无论是电气还是机械方面,Blackwell系统的设计都是能够向后兼容。

但是长期来看,技术的升级是无止境的,欲望更是无止境。在算力何时达到供需平衡之前,英伟达市值有望一路膨胀,同时,自身恐怕将加速陷入“左右手博弈”的状态。

黄仁勋早年提出的“黄氏定律”,即为了满足深度学习的计算需求,GPU效能将会每两年提升一倍以上。这一定律随着英伟达自身产品迭代而加速进化,GPU硬件的性能翻倍只需要六个月,后续将更快。这意味着英伟达不断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起跳,迈过由自己不断抬高的预期“横杆”,否则就会被自己提出定律“淘汰”,而这几乎是永无止境的鞭策。

责任编辑: 于德江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