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国文化第一展”:“顶流”“新势力”同台竞技 文化产业向“新”蝶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郑康喜2024-05-24 06:42

AI数字人、元宇宙博物馆、XR演播厅、AI宋画知识图谱……在5月23日于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这样的“文化+科技”产品随处可见。一个个文化产品在科技赋能、创意加持之下也变得“生动”起来。

本届文博会共有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齐聚深圳,超12万件文化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于现场展示、交易,多位互联网平台头部主播在展馆现场直播带货……其中,广东21个地市、381家企业参展,协同文化央企以及香港、澳门,携2万件文化产品在第13号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集中亮相。

当天下午,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拉开序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论坛广邀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大咖,汇集各方智慧,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赓续与走向建言献策。

一展一论坛,透过文博会这扇窗口,大湾区文化产业“顶流”和“新势力”同台竞技、百花齐放。文博会为创新型企业、机构搭建展示与交易的平台,促进了科技与文化的充分融合。这一背后折射的是,广东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片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康喜 摄

文博会彰显“文化+”魅力

在文博会现场,“文化+”随处可见。

在腾讯展位的“臻彩云境·XR演播厅”,工作人员正在与高清还原的莫高窟第285窟场景进行互动。在展位另一侧的“寻境敦煌VR数字沉浸展”,观众可实现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探索洞窟细节等沉浸式体验。

这正是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打造的虚实融合、互动体验场景。在“寻境敦煌”产品中,腾讯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VR虚拟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凭借技术让游客可身临其境感受古时洞窟场景。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负责人冯韬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新型文化,我们希望能以腾讯的数字基底创造更多新型内容的交互形式,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在数字化平台中延展、创新,利用数字化力量创新性传承传统文化。

参展的上海罗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文旅创意、数智新能源等业务为重点的文化科技企业,曾一手打造了火爆全网的“永远跟党走”建党100周年黄浦江主题光影秀。此次参展文博会,他们带来了近年来的“第二增长曲线”产品——数字文娱,力求通过文博会展示“文化+科技”产品,长期扎根大湾区。

“我们数字文娱的产品包括‘全球首个MR黑暗骑乘’‘全球首个AI交互黑暗骑乘’等。我们希望能集中展示企业在文旅创意、数字文娱板块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在沉浸式交互技术研发上的领先优势,促进上海与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罗曼股份副总经理潘晓林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二十年来,文博会已超越单纯的展示功能,已成为一个文化产业深化融合的对接平台,通过汇聚优质资源,推动全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成都镋钯街75号,熊猫书店每天都人气爆棚,热火朝天。这家由新华文轩打造的首家熊猫主题书店,创造了日均超千人打卡、高峰期日销售13万元的文旅IP销售业绩。此次文博会,新华文轩也将熊猫书店搬到了深圳,力求在本届文博会创造文旅IP展会消费的新现象。

“参展的首要期待,肯定是希望把熊猫书店搬到深圳,直观展示给大湾区消费者。此外,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别具特色的熊猫文创,比如熊猫‘花花’的文创产品,是按‘花花’6个月的重量大小和体态1:1高度还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成都的文旅融合IP探索出‘文化+旅游’消费新路径。”新华文轩出版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李润权说。

大咖纵论数字化时代的中华文化

当天下午召开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与会嘉宾均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维度,透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具象化代表,敦煌遗产中便蕴含着中华文明多方面的精神标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表示,提炼、展示、弘扬和传承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标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向国际展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她认为,敦煌文化遗产呈现着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的开拓精神、开放包容的共生精神和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认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独特性便在于其主体是道德性文明,具有道济天下、经世济民的精神。这种独特性也决定了,必须建立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要从中国的内部来观察中国历史,反对过度依赖西方的词汇概念与叙事模式来解读中国道路”。

当下,科技正高速发展,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塑造了新的文化生态,更为文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方兴未艾的数字化时代里,当科技与传统日益摩擦、人类文明与机器文明相互碰撞,中华文明又应何去何从?

与会嘉宾均注意到了科技革命对于中华文化的“作用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提出,数字时代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跳出西方逻辑、美国模式提供了时代机遇和现实基础,“科技革命下,人类必须重新定义自己、世界和未来,在这一历史阶段,谁能够给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定义,谁就能成为人类社会观念思想和价值的引领者”。

他认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所承载的数字时代的新型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将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新的中心地带。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则主张在科技与文化之间寻求平衡。他表示,科技与文化缺一不可,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会为人类发展提供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还需要人文价值的指引,才能充分实现。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