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论”没有依据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任寿根2024-04-30 07:01

任寿根.jpg

任寿根(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存在产能过剩,进而通过扩大出口对他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这种“产能过剩论”的说辞是没有依据的,至少有七点理由。

其一,美国近一百年来至少出现过两次典型的产能过剩,应该熟悉产能过剩的典型特征。“产能过剩”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是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一种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在正向预期力以及正向模仿力的作用下,具有非理性扩大投资的冲动,产能随之大量增加,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当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因有效需求不足,远低于供给量,出现产能过剩。从近一百年的历史看,美国至少出现过两次典型的产能过剩。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这次产能过剩是实体经济过热、投资过旺的产物。美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在“一战”时期得到大幅提升,到1920年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年中CPI同比增速超过20%,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处于经济周期的“过度繁荣阶段”,当时的美国被迫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给过热的实体经济降温。而中国制造业处于疫情过后的复苏阶段,实体经济投资上总体表现为理性,并未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美国第二次出现的典型产能过剩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阶段,失业率大幅上升,总需求远低于总供给,产能严重过剩。而目前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表现稳健,总体特征为稳中有升,没有出现大萧条。以高科技产业为例。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附加值同比增长7.5%,表现稳健。

其二,美国是近百年来推崇市场经济、推崇自由贸易的“旗手”,应该清楚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精髓。中国货物出口稳定增长是中国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按照自由贸易原则、按照国际市场竞争原则,进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合理结果,这其中包括不少美国来华投资设厂的外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的,不存在所谓的有意的倾销行为。市场竞争的核心之一为价格竞争,只要价格竞争符合基本的“成本+利润”原则,就是合理的,就是理性的。那种长期依靠故意压低价格而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不可能生存下去。中国制造业企业所谓的“低价格销售”完全是实施成本领先性战略、低劳动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合理结果,并不是所谓的“产能过剩”。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长期大大低于美国,美国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9倍左右。2022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4%,接近发达国家2.71%的水平。中国民营企业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方面表现突出,贡献了整个行业的50%以上的研发投入、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以上为民营企业。

其三,美国自2021年第四季度“突然”出现高通胀率,被迫持续提高利率以及收缩货币供给量,已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出现。自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21年这13年并没有出现高通胀问题,但到2021年年底出人意料地出现高通胀,这其中有多个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美国在2018年挑起的中美贸易战有关,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加征关税,直接和间接地推高了美国商品的价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美国的通胀率。中国制造的产品按合理的价格出口到美国,对于丰富美国消费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高通胀隐患是有积极意义的。美国应尽快取消对中国产品“额外”征收的关税。

其四,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中国制造业的贡献,没有中国对美国价廉物美的货物出口,美国的通胀率达到什么高度还很难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近三分之一;中国制造业的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传统制造业比重占中国制造业的比重近三分之一。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全球基本的生活品供给、全球产业链等将受到巨大冲击。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全球通胀问题可能变得十分严重。而且,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比重近些年已趋于稳定,并没有对美国的出口出现大幅上升,不存在对美国制造业企业造成冲击的情况。

其五,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大量吸纳包括美国在内的他国制造产品,进而对促进他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并不是单向出口货物,同样大量进口他国货物。美国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允许更多的科技性产品出口到中国,因为通过限制出口只会限制合理竞争、限制创新,不利于本国高科技的发展。依靠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一方面对本国高科技企业提高产能、提高利润率以及长期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对刺激创新不利。此外,尽管中国是工业制造品的净出口国,但同时为农业、服务业、矿产品、燃料的净进口国。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为顺差,难道这就说明美国的服务业长期都是“产能过剩”?

其六,中国正在实施以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战略,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升级,内循环足以消化国内制造的产品。中国内循环动力足。以消费为例,尽管中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但仍然达到55%左右,未来存在进一步大幅上升的空间。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深圳达到了7.8%。中国在区域发展方面还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后发优势,也能消化相当一部分产能。

其七,美国经济目前表现良好,但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涨幅较大,有的甚至涨幅巨大,美国存在通胀率再次抬头的风险。尽管通过美联储的11次加息以及减少货币供应量,美国的通胀率降到了3%,但存在再次爬升的隐患。美国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反复通胀值得吸取教训,那个时期的反复通胀问题最终依靠尼克松、福特、卡特和里根四任总统的艰难努力才得以平息。中国制造品的出口对美国防止通胀再次抬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