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担心无人种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余胜良2024-03-25 20:43

余胜良.jpg


余胜良(证券时报记者)

种地的主力逐渐老去,农村很少年轻人,也很少有孩子。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担忧以后无人种地,国人有食物短缺之忧。

这种担心其实是杞人忧天,种地是门生意和职业,只要这门生意能赚钱,就会有人去种地。

一个行业投资回报低、薪酬低,从业者就会向高薪、高回报的行业流动。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将农民和土地解绑,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到可以赚钱的地方去,到南方的工厂打工。打工赚的钱供养子女上学,可以成为做小生意比如运输、开商铺、开小工厂的资本。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中国进入城市化,现在9亿人生活在城市。新市民通过购买房屋、消费等方式,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农民收入微薄,还要守在田地上,那是毫无道理的行为。农业不是慈善,不能让农民辛勤劳动而没有收获。

农业经营者和从业者通常合一,就好像城市里的夫妻店一样,大多数都是自己投资、自己劳动,有些也会少量雇工。我国农业目前依然是自耕农占主力,自己投入资金,在责任田或承包土地上耕作,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支付土地租金、农药、化肥、耕地、播种等,只有扩大耕地才能增加收入,扩大耕地面积意味着又要增加投入。

农业劳动薪酬并非一成不变,前些年新疆棉花采摘季,会导致一年一度的劳动力大迁移,西北省份劳动力要到新疆摘棉花,农场主会通过支付来回交通费、给中介佣金等方式付出相对河南等劳动力大省高的薪水吸引劳动力,当地城镇劳动力也会向农村回流。在甘肃张掖优质玉米种子产地,用工高峰期会开出每天700元以上的价格。

农民很少会计算自己的劳动力投入,也不会计算资金投入成本,他们计算的是看得见的成本,所以往往会过高计算净利润,如果种地赔钱,实际上会比计算金额赔得更多。农业长期依赖农民群体的高投入低回报。

种地利润虽然微薄,但一直没有抛荒,说明种地虽然利润较薄,依然有较为稳定的利润,国家通过保护价等方式来保护农户积极性。一般农业种植周期为一年,一年会重新流转一次土地,地租价格基本上可以衡量农业投资收益。

现在有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掌握更多农业信息和技能等方式,成长为种地大户,他们逐渐成为农村富裕群体,未来土地会继续向种地能手转移。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的养殖业,比如养猪、羊、鸡、鸭、鱼等都走向规模化,成长出来很多大公司。种植也会走规模化路线。

农村人口持续流失,说明农业在机械化等方面做得好,少部分人就可以轻松完成种地,就不用大多数人陷入到农业劳动中。

现在农村还有5亿人,伴随农村人口减少,从业者经营耕地面积扩大,收入就会提升,当提升到和从事其他产业相当的程度,就能达到动态平衡,从而稳定下来。到时候从业者的收入不一定会低于其他行业,农业产量也不一定会低于现在。由于农业薪酬提升,未来很可能会普遍出现住在城市,农忙季节到农村打工的现象。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校对:刘榕枝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