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新增长引擎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郭博昊 贺觉渊2024-03-07 06:55

证券时报记者 郭博昊 贺觉渊

2024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年,也是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怎样推动传统动能与新动能协调发展?如何打通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疑问,不仅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集中建言献策的重点话题,也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待解之题。在代表委员和受访专家学者看来,培育新质生产力绝非易事,应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存在转型升级的需求和空间。未来,打破掣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建设与之相适配的生产关系,深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新增长引擎

关键之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政府工作首要任务,彰显经济形势与发展方向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生产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外部各种挑战不容忽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中国应对当前自身发展问题的新思考,更是中国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新创见。”他说。

培育新质生产力千头万绪,对于如何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给出明确方向,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增长引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将不断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说。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重大部署,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永生指出,如低水平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财税支持覆盖面不全、金融机构信贷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匹配性不足等。

马永生建议,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覆盖面。同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先立后破”

寻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淘汰传统产业。专家学者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有转型升级的需求和空间。“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传统产业的有序转型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传统产业的转型,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低端产业”而一味求快速退出。不仅因为传统产业依然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而且部分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后,可成为驱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李晓华认为,在传统产业有序转型过程中,应秉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使其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标准。

田轩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双轮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并且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可以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持下实现协同发展。

通过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同样能焕发生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一德就建议,加大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要利用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流程再造,加速生产线和产品的更新迭代,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辅相成、融合促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有望孕育新的增长点。

发展已进入“无人区”

破题仍需深化改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已进入“无人区”。在代表委员看来,这将要求产业政策根据颠覆性创新和新兴产业的特点做出适应性转型。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是由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形成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李晓华指出,在这些方面,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有待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要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生产关系,科研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产业政策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深化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向记者指出。

朱克力表示,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李晓华还建议,国家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学家自主选择研发方向,并允许科学研究的失败。同时,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前沿技术探索。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