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2月28日公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其中明确,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定位为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到2025年,完成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落地运行。到2028年,实现商务合作区全域封闭运作。到2030年,全面建成商务合作区。
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在2月2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是一个全新的区域,它不是目前我们国内某一类型特殊区域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国际国内各类区域功能的借鉴、集成和创新。商务合作区主要是依托国际航空枢纽,以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为目标,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了进出境人员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汇聚全球要素和资源,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我们将和有关部门一道,细化出台配套措施。同时,做好方案的落地和实施工作,切实支持上海先行探索、积累经验、扩大开放。”孙玉宁表示。
为何选址上海?
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落实好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有“三个有”:一是有区位的条件优势;二是有制度创新的保障;三是有市场需求的支撑。
一是拥有国际交通枢纽,具备资源要素汇聚能力。华源表示,商务合作区选址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是我国国际航空的门户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超过了7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大约占了50%。上海东站年设计的客流也将达到6000万人次,将于2027年建成通车,成为服务长三角区域的核心枢纽和国家沿海大通道的重要功能节点。
图:《总体方案》中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范围的大致位置
二是多重区域开放政策叠加,具备制度创新的条件。华源表示,商务合作区所在的区域位于浦东新区,也是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的所在地,2019年上海成立了临港新片区。目前,浦东新区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创新成果。
“商务合作区这次兼具了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的功能,具备便利化管理制度集成创新的优势条件。我们还会发挥好上海市人大在浦东新区立法授权,为制度型开放、改革创新提供法律支撑。”华源表示,商务合作区也将充分发挥政策集成和法治保障的优势条件,打造功能突出、高度便利的对外开放新载体。
三是开放型经济能级较高,具备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共有7.5万家外资企业和5.8万家外贸主体,外资企业总部956家,外资研发中心561家,口岸贸易额超过了全球的3%,经过上海口岸进出的境外人士居全国首位。
华源表示,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外贸外资企业有着大量的商务洽谈、会议展览、国际培训等跨境交往需求。此外,每年上海都将举办进口博览会,进口博览会在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个方面的平台作用也日益凸显,上海还打造了60个“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商务合作区的设立将更好地满足这些国际交往需求,打造链接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平台载体。
以国际商务交流为核心功能
《总体方案》指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建设以国际商务交流为核心功能的合作区。其中明确,商务合作区定位为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
海关总署自贸司司长陈振冲表示,商务合作区有三个核心功能。一是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满足境外人员短期停留商务活动需求。二是服务高端国际会展活动。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境外专业组展机构、国际展览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在区内举办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和经贸类展会。三是提升培训服务质量。鼓励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等在区内开展国际培训活动。
围绕上述三个核心功能,《总体方案》也提出要完善区域的基础配套,为境内外人员商务、休闲、医疗、支付等提供优质服务。
例如,完善外币兑换设施方面,陈振冲表示,要扩大销售点终端机(POS机)的覆盖面。海关总署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积极推动实现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各项功能,并随着建设发展的实际,根据下一步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功能。
税收制度设计方面,财政部关税司负责人王洪林表示,商务合作区税收政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创新性强,从政策内容看,既可适用综合保税区现行政策,也给予了更多符合商务合作区发展方向的货物免税等政策;从享惠主体看,既包括商业服务企业等经营主体,也包括进出商务合作区的人员;从商品范围看,既包括商务合作区建设所需的基建物资,也包括商务合作区经营主体运营所需的设备、仪器等。上述税收政策的实施,将为商务合作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发挥上海对外开放优势。
“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总体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抓紧推进税收政策落地见效,支持商务合作区建设发展,助力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王洪林说。
实行封闭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方案》明确,商务合作区实施区域封闭管理。商务合作区及区域东西侧联接通道,以及与浦东国际机场联接通道实行封闭式管理,高标准建设智能化监管基础设施。
孙玉宁表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商务合作区人员、企业、业态呈现多元的特点。在国际商务合作区内汇集了大量的境外人员、国内商务人士,包括从业人员,这对高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方案》牢牢把握“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的原则,建立完善了国际商务合作区风险防控体系,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实施封闭管理。国际商务合作区实行的是封闭管理,以封闭的通道联接浦东国际机场。境外人士下机以后,通过闭环进入到国际商务合作区。境内商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从业人员,从各自专用通道进出区,货物从专用卡口出入区。同时规定,除特定用途的车辆外,区外车辆不得入区。
第二,坚持科技赋能。加大新技术运用,通过智能化手段,重点加强区域边界的风险防控。目前,全国海关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国际商务合作区海关的监管模式将作为智慧海关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纳入到智慧海关建设当中,统筹谋划推进。
第三,强化协同高效。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共管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在监管过程中,要统筹各部门的监管资源,一体设计监管流程,通过作业现场及设备共用,实现“一次过检”,便利人员进出。
校对:苏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