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解人性》有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锐2024-02-20 06:54

张锐.jpg

张锐(高校经济教授)

春节期间,我没有加入到推杯换盏的热闹氛围中,而是偏安一隅静下心来将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书翻来覆去地精读了两遍。作为个体心理学学派创始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先驱,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核心成员,后因观点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建了个体心理学。在《理解人性》一书中,阿德勒认为,人的性格与遗传无关,主要是社会感与权力欲两大后天因素影响与塑造而成。

所谓社会感,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作为个体的人与他人合作、对同伴与社会感兴趣的精神活动与行为活动倾向。因此,社会感强的人往往更愿意参加与融入团队与社会中来,不仅可以对同伴、同事以及周边环境等发出更多的共情,也会无意识地对他人成就与贡献给出夸奖与欣赏,同时也为自己能替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而感到快乐与满足。在这里,阿德勒特别强调无意识,也就是发自心底里的真实表达,而任何虚伪、做作的精神活动都不是社会感强的表现,而恰恰是相反的。

所谓权力欲,按照阿德勒的解释,权力欲不仅是指获得可以命令、指挥他人与环境的意愿与热望,更是对寻找与突出自我优势位置的主观追逐,并且权力欲也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比如婴儿会以哭声引起父母与大人的注意,也会朝着陌生人天真地发笑或者呀呀呓语,稍大一些,孩子进而会以激动喜悦、委屈自卑甚至桀骜叛逆的举动来吸引父母以及同学、老师等的关注目光,而成年人的表达与凸显自我存在的方式则更加多元。

社会感的强弱不同导致了个体的性格迥异。在阿德勒看来,社会感强的人往往看上去阳光、开朗且快乐得多,身上一般会表现出活泼、直爽、豁达、坚毅与风趣幽默的性格;相反,社会感弱的人表达出的外部印象是沉闷、寡言、自卑、孤傲与忧郁,身上常常显示出内向、急躁、倔强、执拗以及懦弱的性格特征。受权力欲等因素的影响,阿德勒将弱社会感情景下的个体性格划分为攻击型性格、非攻击型性格和其他性格三类,攻击型性格表现为虚荣和野心、嫉妒、忌恨、贪婪和仇恨,这类人为了追求优越感,保护既得利益以及追求更多的利益和超越他人,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方式,如抛弃社会感、远离人群、损害他人身心甚至剥夺他人生命等;非攻击型性格表现为遁世、焦虑、懦弱、缺乏教养,它们不会对他人构成伤害,但会脱离人群与社会;其他性格表现为哗众取宠、急于表现、迂腐刻板、霸道专横、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被迫害妄想以及迷信宗教。

不能不佩服110多年前阿德勒思想光芒的触达性与穿透性。环顾周边不难发现,作为一种群体镜像,当今社会感的弱化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阿德勒所处的那个时代,个体社会感缺失的数量也恐怕是阿德勒无论如何所不会预料到的。

群体性或者越来越严重的社会感弱化趋势至少会产生三个方面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社会道德的大面积滑坡。在阿德勒看来,社会感是一个国家文明成就的基础。当任何一个个体失去社会感或者社会感薄弱,他都会以不友好甚至是敌意的心态看待他人以及周围的一切,而且会展开毫无边际的灰暗心理投射,在这种人眼中,只看到人心不古与世风而下,而绝对不会相信有好人的存在,甚至对好人好事嗤之以鼻,相反对恶人恶行击掌喝彩,对他人不幸遭遇呐喊起哄。即便是做出积极性评估,只要个体的社会感淡化,最低程度也会在其身上会显示出对他人它事漠不关心或者丝毫不感兴趣的表征,遵循“个人自扫门前雪”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成为一种大众性共识,尤其是在城市陌生人社会里,这种人际关系的隔膜与撕裂状态更是达到了极致。

相对于道德滑坡而言,公共信任危机的扩展与加剧是个体社会感遭到抛弃所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总是以疑窦的心态审视与揣测他人和周边事物,甚至习惯性地给出质疑与批判,而不同于正常与理智的置疑、检视与批判性情感表达,社会感严重缺失的人往往是怀疑与否定一切,终极目的自然也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麻烦与观赏热闹,因此,对于其他个体意见,他们会毫不例外地给予排斥与反对,而对于公共政策,许多人更是一股脑儿地表达出厌恶与否定的姿态,而一旦公共抉择真的与预期目标产生弱向偏差,或者实际结果本就经不起推敲,脆弱的社会感就可能带动整个社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包括错误的抉择在内,即便公共抉择是正确的,大众也不会相信,并且这种怀疑还会延及至“权力中心”或者领袖人物身上,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受到离散与肢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意申诉渠道不畅的背景下,由于找不到归属感与代入感,许多人的社会感会加速衰减,并且往往会以“用脚投票”的市场化方式表达出对公共政策的不满,同时他们常常会将各种郁闷、压抑与焦虑情绪转移到其周边个体身上,其满身携带的戾气有可能威胁社会与公众的安全。

国家创新力的减退与下降是社会感疲乏所必然导致的另一个残酷事实。“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对社会感疲弱群体的一个具象描述,通俗地讲就是那些社会感欠缺或者抛弃了社会感的个体,出于突出自我的心理动机,往往会对组织或者团队中的优秀同伴产生嫉妒与嫉恨,在评价这些真正具有贡献之人时,他们从不正面的肯定、支持与鼓励,却是极尽能事地挖苦、诋毁与贬损,即便是偶尔的口头颂扬,也都是迫不得已或者完全表里不一,有的人还会暗地里想方设法地为难那些有成就的同事,甚至对目标发动群体性攻击与孤立,特别是当嫉妒者处在权力位置时,阿德勒指出,他就会通过制定规则来限制绩优能人,以实现所谓的人人平等。在这种人文环境下,许多艰巨的工作无法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或者因为更多嫉妒者的捣蛋致使团队效率受到抑制;另外,在阻碍社会感发展程度方面,阿德勒强调虚荣心是其他影响因素所达不到的,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与优势地位这一令虚荣赖以存在的客观根基,社会感缺失的个体会反对所有的变革与创新,而这种以耗散组织与团队效率为代价的精神活动如果大面积扩散与传染,最终破坏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创新动能与向上活力。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