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周大事件
来源:中国基金报2024-02-03 19:20

2.3【★★★★★】新基规模1月基金发行数量规模双增,这类产品唱主角>>

2024年首月,基金发行市场同比出现回暖。数据显示,今年1月基金成立数量、发行总份额同比分别增长了63.79%、40.24%。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债券型基金作为风险偏好较低的品种,开年至今仍是投资者的主要选择。另一方面,虽然短期市场表现震荡,但基金公司对权益市场未来保持积极态度,并持续多维度布局。建议投资者以长期视角和配置理念看待基金市场投资。

2.2【★★★★★】政策监管周末重磅!金融监管总局三连发,全文来了!>>

2月2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修订后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引发市场关注。

据了解,此次信贷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适应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和发展趋势,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此次修订包含六大重点内容:

一是合理拓宽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及贷款对象范围,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满足信贷市场实际需求。

二是调整优化受托支付金额标准,适度延长受托支付时限要求,提升受托支付的灵活性。

三是结合信贷办理线上需求,明确视频面谈、非现场调查等办理形式,适配新型融资场景。

四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

五是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控,推动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六是将《项目融资业务管理规定》作为专章纳入《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

2.2【★★★★★】基金观市懵了!跳水原因是什么?10家基金紧急解读>>

本周五,A股三大指数展开宽幅震荡,沪指2700点在盘中失而复得。截至收盘,沪指跌1.46%,深证成指跌2.24%,创业板指跌2.43%。

盘后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招商、博时、国泰、光大保德信、兴业、诺安、银河、恒生前海、金信、蜂巢等十家基金公司,对当日行情进行解读。

受访公募普遍认为,周五市场调整幅度较大的核心原因仍是投资者情绪偏低环境下的存量资金博弈,并无实质性利空的冲击。

展望后市,基金公司认为,当前市场估值、风险溢价等多项指标已接近历史底部特征,现阶段依然重点关注有低风险特征的资产或行业。若后续市场预期上修,关注当前处于估值低位的大盘成长股超跌反弹机会。

2.2【★★★★★】ETF基金投资核心资产“新工具”来了!易方达、银华、嘉实、华泰柏瑞等10家基金“拔头筹”>>

2024年开年以来狂买超过1600多亿元的股票ETF市场,又迎来新成员。

2月2日,10家基金公司申报的首批中证A50ETF正式获批,易方达、华泰柏瑞、银华、嘉实基金等10家基金管理人拔得头筹。

业内机构和人士对此表示,中证A50ETF跟踪的中证A50指数,以行业中性的权重配置思路、创新引入ESG可持续投资理念等创新指数编制方式,实现了核心资产投资的与时俱进,该指数将成为面向全球投资者的A股“新名片”。与此同时,当前经济震荡复苏、A股估值处于低位,以中证A50指数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行情修复空间较大,配置价值也更加凸显。

1.28【★★★★★】“固收+”基金逆市成为百亿基金!怎么做到的?>>

由于去年投资业绩表现乏力,“固收+”基金规模再度承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固收+”基金规模1.23万亿元,连续两年下台阶,规模从历史高点缩水6500亿元。不过,也有部分基金实现了规模的逆市增长,一举跻身为百亿基金。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业绩的长期稳定是“固收+”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基金公司只有不断提升投研能力,较好控制回撤,精准匹配投资者需求,才能逐渐积累较好的长期投资业绩,更好呵护投资者体验,这一市场也才能不断做大做强。

周五(2月2日),上证基金指数跌1.29%收报5432.64点,深证ETF跌1.55%收报1104.93点,乐富指数跌1.49%收报5558.90点。

2.2【★★★★★】理财产品最新!这类理财达26.8万亿元,盈利近7000亿,户均赚超6000元!>>

银行理财最新权威数据来了!

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增至1.14亿个,全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按投资者个数来算,单个投资者平均赚6124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6月底存续规模被公募基金反超丢失资管行业“一哥”之后,2023年底银行理财规模继续低于公募基金的27.6万亿元,两者相差8000亿元。

2月2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理财网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6.80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增至1.14亿个,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

1.29【★★★★★】政策监管金融监管总局:去年罚没超78亿元>>

1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刊文总结2023年工作成效,包括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监管执法震慑力持续加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成效明显、“大消保”工作格局逐步落地。

数据显示,2023年,总局累计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750家次,处罚责任人8552人次,罚没合计78.38亿元。据悉,2023年罚没机构金额为2022年的2.7倍。

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3.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2%。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1%,资本充足率为1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5%,保险业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和127.8%。

1.28【★★★★★】债基规模债券基金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在权益类基金整体规模缩水的2023年,债券基金规模创出历史新高,不仅收复了2022年底理财赎回潮造成的“失地”,而且规模增长非常可观。

Wind统计显示,根据基金2023年四季报,截至去年底债券基金总规模达到8.6亿元,占所有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规模的31.6%。2022年四季度,债券基金规模曾出现单季6650亿元的滑坡,截至当年年底总规模下滑至7.3亿元。但进入2023年,伴随着债市走牛,债券基金规模连续增长,于二季度末突破了2022年三季度的高点,三季度站稳8万亿元关口,并且在四季度猛增4000多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纵向比较来看,债券基金规模近年来增长迅猛。2020年以来,债基逐年规模增量都在万亿元级别以上,去年底规模相较于2019年底增长幅度达1.4倍。

1.28【★★★★】基金经理增聘超百只!增聘潮来了>>

基金经理增聘迎来小高潮。开年以来,超百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从产品类型看,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管理制已不再专属“固收+”产品,主动权益类基金、纯债型基金、指数型基金、货币型基金、FOF产品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聘现象。从全市场来看,有超四分之一的基金采用共管模式。其中,还有14只产品基金经理人数达到4人。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增聘基金经理的案例增多可能反映了市场对专业投资人才需求增加,不同投资风格、理念、策略的基金经理之间合理明确分工配合才是获胜关键。这一趋势大概率将持续,但未来是否成为主流仍待观察。

2.2【★★★★★】公募自购又一家公募宣布自购!20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又一家,宣布自购!

2月2日盘后,朱雀基金发布公告表示,将于2月2日公告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使用固有资金申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拟申购金额合计不低于2000万元,并承诺长期持有(1年及以上)。

就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睿远基金宣布1亿元自购旗下权益公募基金。事实上,自去年8月底以来,资管机构开启了一波密集自购潮。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易方达、华夏、广发、睿远在内43家机构陆续宣布自购旗下公募基金,合计金额逼近40亿元。

2.1【★★★★★】春节休市刚刚,交易所宣布!>>

春节休市时间确定了。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公布,自2月9日(除夕)起休市,共休市10天。2月19日(正月初十)起开市。

2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关于2024年春节休市安排的通知。根据安排,2月9日(星期五)至2月17日(星期六)休市,2月19日(星期一)起照常开市。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为周末休市。

2.1【★★★★★】海外基金持仓全球最大主权基金,中国持仓曝光!>>

2023年,全球最大主权基金——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录得投资回报率16.1%,期间投资收益达22220亿挪威克朗,折合人民币15191.73亿元。截至去年底,基金规模为157650亿挪威克朗,折合人民币107784.67亿元。若以挪威克朗计,2023年基金投资回报额创历史新高。尽管如此,基金回报率跑输参照基准18个基点。

发布年报的同时,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亦更新了其持仓数据。截至2023年底,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中国股票持仓的前15位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团、中国建设银行、百度、贵州茅台、京东、工商银行、比亚迪、招商银行、安踏、携程、网易、万华化学。

1.29【★★★★★】机构调整金融圈重磅!一个时代结束?>>

据新华财经报道,从业内知情人士处再次确认,中国信达、东方资产和长城资产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将于近期划至中投公司。

据官网介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组建宗旨是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以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中投公司下设三个子公司,分别是中投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28【★★★★★】机构观察多家全球机构发声!看多A股>>

2024年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1月25日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支持性政策推动,加之估值具吸引力,全球机构发声建议高配A股。

2024年1月25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桥水联席首席投资官鲍勃.普林斯(Bob Prince)在回答主持人“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相关问题时表示,一般说来,政策制定者总是试图令经济达到某种均衡。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尚待回到均衡状态。与此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相对有吸引力,股票价格有吸引力。这个时候,经济增长重回均衡状态要求决策者采取支持性的政策。问题只是决策者何时会行动,“但是,如果你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你会明白这种支持性政策必要且会一定出台”,他表示。

1.30【★★★★】公募REITs公募REITs再现超募!>>

公募REITs产品仍延续火热发行。

继华夏金茂商业REIT、嘉实物美消费REIT上周五齐齐宣布公众投资者发售部分实行比例配售后,今日这两只REITs最新公告了认购申请确认比例结果,网下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均实现超募。

其中,华夏金茂商业REIT战略投资者有效认购申请比例为100%;网下投资者进行全程比例配售,实际确认比例为49.04%;公众投资者实际确认比例为94.41%。

嘉实物美消费REIT战略投资者有效认购申请比例为100%;网下投资者进行全程比例配售,实际确认比例为75.95%;公众投资者实际确认比例为71.64%。

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REITs市场持续调整,部分项目在审慎增速假设下潜在长期回报率较股债已具备吸引力,REITs作为高分红另类资产的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1.28【★★★★】政策监管防止突击入库?基金公司出手>>

伴随着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多,对基金公司股票库的研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近段时间,部分基金公司接到了辖区监管部门的口头通知,要求加强证券(特别是股票)的入库管理,基金投资时需要有充分依据,不能过于仓促入库。不过也有基金投资人士表示尚未收到相关信息。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做好股票库的研究管理是基金公司日常工作中的核心,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行业发展角度看,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基金公司不断积累投资经验、科技手段日臻完善,基金公司股票库的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永远都有可以优化的空间。

1.28【★★★★】基金申购什么信号?“密集打开大额申购”>>

近期多只中小盘风格的主动权益基金恢复或放宽大额申购限额,引发市场关注。在受访基金经理看来,管理人打开相关产品的大额申购或是出于对中小盘风格配置性价比的看好。

对于近期小盘股的调整,基金经理认为更多是风格的短期调整,难言长期风格切换。未来一段时间大小盘仍会保持相对平衡和轮动的格局,经过一波调整后小盘、微盘股板块将更加健康。

2.2【★★★★★】私募自购加仓!抄底!多家私募出手了>>

看好A股市场布局机会,近期,多家知名私募机构、基金经理,纷纷拿出真金白银,自购公司旗下产品。

海南希瓦私募基金在1月下旬已发布两次公告,公司基金经理梁宏及其亲属、关联企业,先后以自有资金818万元、500万元,申购自家产品。而进化论资产也于近期使用25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基金产品。上海卓胜私募基金也宣布,拿出2500万元增持公司产品。

1.31【★★★★★】私募观市董承非最新发声>>

2024年开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对新一年的投资存在困惑。近期,百亿私募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董承非在“2024睿郡年度思考”的线上演讲中,谈到了三个重要话题,涉及房地产市场、A股市场风格以及高股息板块等。

董承非认为,地产销售大概率会在2024年见底企稳。随着宏观预期的企稳,资本市场可能有重大的基本面的改变,带来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很多行业基本面的共识会变多,主观多头的投资者在今年的表现会好很多。市场风格方面,核心资产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去消化估值,市场风格可能转向小市值成长股。另外,高股息板块对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很有吸引力,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1.31【★★★★★】私募观市仁桥资产夏俊杰,最新发声>>

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调整,为应对市场变化,私募积极调整投资布局。

近日,在年度策略会上,仁桥资产创始人、投资总监夏俊杰对2023年的投资操作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同时介绍了2024年的投资思路,对地产、消费、科技、医药等板块逐一分析,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责任编辑: 阙福生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