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一个通体碧绿、瞪大眼睛、张着大嘴的青蛙勺子,怪异中透着几分滑稽,造型令人“难以下咽”,却让众多年轻人直呼“减肥神勺”;一把金光闪闪的伞,伞顶立着冕冠,伞边垂着珠帘,浮夸却让人忍俊不禁……某电商平台举办的“丑东西大赛”上,层出不穷的“丑萌”物件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吸粉无数。开水壶头盔、钢丝球花束、绿头鱼头套,这些与大众审美不太一样的“丑东西”,为何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丑东西”有多火?透过数字可见一斑。“丑东西大赛”至今已举办四届,某分享平台“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拥有20多万名成员,某社交平台上仅“丑东西”和“丑东西大赛”两个话题就有6000多万次浏览。点赞、转发、下单,一股关于“丑萌”的审美与消费热潮扑面而来。
走红网络的丑萌青蛙瓷勺。图源网络
其实,细看那些备受青睐的“丑东西”,所谓的“丑”,并非惹人生厌,令人不忍直视、避之不及的“丑”。如果说“丑”是对另类造型的调侃,那么“萌”则是人们主观情感的流露。“丑东西”虽造型奇葩,却能给予人们正向的情感体验。就像此前火爆出圈的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玩偶,龇牙咧嘴的“铜奔马”歪着头,踩着翻着白眼、一脸不满的飞燕。“脑洞大开”的设计,诙谐活泼的姿态,既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也让珍贵的文物褪去了历史的冰冷,变得更亲切更可及。可以说,平庸的美观千篇一律,别致的设计万里挑一。“丑萌”虽怪,却往往以别出心裁的诚意,直击当代人容易疲劳的审美。
喜爱“丑萌”,喜爱的是快乐与松弛。有人说,选择“丑萌”是高“乐价比”的,只需花一点点钱买一个“丑东西”,看着它,就能开心很久。当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给不少人带来压力与倦怠。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充满“欢乐”的设计,正扮演着生活治愈剂的角色,帮助人们战胜俗常、告别乏味。为情绪价值买单,收获的是不拘一格的惊喜。
喜爱“丑萌”,喜爱的也是率性与超然。作家普鲁斯特曾说,“丑暗示了一种不必取悦于任何人的自信自负”。发几张悲伤蛙的表情包,和朋友分享不期而遇的“丑东西”,或是戴上“脑花帽”、踩上水晶凉鞋、穿上大红大绿的发财服去“放飞自我”,自信大方、个性张扬,丑萌的形象既是满足个性化表达的符号,也是展示品位的社交通用语言。
哲学家翁贝托•艾柯在《丑的历史》一书中写道:“丑是相对的,随时代、文化而有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或许本就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衡量标准。对“丑萌”的追捧,是年轻人对审美惯性的突破、对创新表达的包容。放眼历史,有时候,恰恰是这种突破与包容推动着审美观念的发展。从超现实主义丑怪的情境和意象,到立体主义支离破碎的解构,再到波普艺术对“丑陋”剩余物的挪用……当20世纪的前卫艺术突破了传统上的美丽刻画,才孕育了现代艺术审美和文化创意的多姿多彩。
拥有包容的审美,才有文化创新的肥沃土壤。正如有人所说,“去发现被囿于固有形态之外的美”。“丑萌”并不是审丑,它的内核始终是对另一种美学的追求。敢于尝试、善于发现、乐于包容,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又何尝不是真实鲜活的美?
这正是:
设计“脑洞”开,“丑萌”惹人爱。
审美需包容,生活有姿态。
大家晚安!
(文 | 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