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款与财政分开就不会有误解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冯海宁2020-02-12 20:57

近日,“武汉市慈善总会将27亿元善款上缴市财政”的报道引发争议。12日,武汉市慈善总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缴到财政的27亿元会由市财政进行划拨,如何划拨如何使用由指挥部统一调配。(2月12日新京报)

为抗击此次疫情,大量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向湖北积极捐款捐物。武汉市慈善总会作为被指定的五家社会组织之一,也接受了巨额捐赠。这说明广大捐赠人心系武汉疫情、信任武汉市慈善总会,但在善款使用环节出现争议。

根据法律规定,受赠人与捐赠人订立了捐赠协议的,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此次疫情定向捐款使用未有争议,但多达27亿元非定向捐款因“上交财政”受到专业人士质疑。

武汉慈善总会方面及时指出是一种误解。原因是,捐款上交财政是为了统一划拨,更有利于整体调配和安排,“27亿元全部且仅用于这次疫情”。根据官方公告,捐赠款物原则上由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

记者查询发现,这27亿元捐款调配情况已经公开。也就是说,这笔巨额捐款既符合捐赠人意愿——用于抗疫,也符合法律规定——“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公开“受赠财产的使用情况”。

不过捐款上交财政引起误解,需要多角度反思。从法律角度看,无论是《慈善法》还是《公益事业捐赠法》,均没有规定捐款使用经过财政账户,那么究竟是法律规定不完善,还是此次“上交财政”逾越法律,值得深入讨论。

笔者以为,由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非定向捐款没有问题,因为该机构更了解疫情全貌,有利于统一划拨合理调配使用善款。但统一划拨未必非要经过财政账户,因为“上交财政”容易引起误解,也无法律依据。

“上交财政”会引起什么误解呢?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捐款上交财政后,社会捐款与财政资金可能不分,进而怀疑用社会捐款替代财政投入。而要想避免这种误解,除了详细公开捐款使用外,还应该把善款使用与财政投入分开。

应对这场疫情,显然社会的归社会,财政的归财政。社会捐赠代表了社会人士和企业对抗击疫情作出的贡献,捐款使用情况要向捐赠人公开;而财政投入则是政府一种责任,用于抗疫的财政资金使用要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从行政角度来看,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非定向捐款有利于全面抗疫、高效抗疫,但要尽可能避嫌,力争避免争议。其实,财政账户扮演着防控指挥部账户的角色。假如防控指挥部开设临时资金账户用于统一划拨捐款可避免争议。

在集中精力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显然任何争议都有可能分心,对抗疫大局多少会有影响。换言之,“27亿元善款上缴市财政”引起争议,也说明在应对重大疫情方面缺乏行政经验,如果把捐款与财政分开,争议自然不会出现。

坦率地说,虽然27亿元善款全部用于此次疫情,且调配情况已公开,但“上交财政”缺少法律依据。所以,相关法律不仅要规定捐款使用尊重捐赠人的意愿,还应在使用环节和程序方面详细规定,善款可以不可以经财政账户划拨?

笔者建议,法律应该把善款与财政彻底分开。

(作者系媒体人)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