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于发端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周松芳2019-01-28 09:55

改服易色,从来是国之根本之一。头发是其一端。然而,满清末造,国制未改,发服潜易,已有可见,笔者曾于2018年7月16日《证券时报》刊发《国制未变,头发先剪》一文,约略道及,惜当时见闻未广,嗣后进一步搜集文献,似更有可观,遂援笔再叙。

早在1904年,后来的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一俟决定留学并获得机会时,即上街剪掉辫子;要知道,当时留美幼童被提前撤回的原因之一,即擅剪辫子!而且这还不是个人行为,是一同留学的其他男生都会剪!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心理以及时势潜转。有趣的是,当他上街剪辫时,理发店老板踌躇再三,并一再问他是否真的要剪掉——若搁在清初,这恐怕是要杀头的呀!虽然最后鼓起勇气替他剪了,却向他加倍收取费用——最简单的活收了最贵的费——或许担忧最终被追责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理发匠替他剪了后,还认真小心地用丝带把辫子扎好,放在纸袋里,让他带回家里,交给母亲。而他的母亲一见即吓得大哭,并把辫子珍藏在衣箱里。

同行的杨诵清,因为系官宦子弟,不敢造次,顶住了他们的“劝剪”压力,暂留了辫子,倒是在行程中引出了趣事。他们行经日本横滨,急于登岸吃中餐,停航时段短,只能急急乘小火轮返回。可是在攀梯上船时,杨诵清这公子哥儿虽然身材魁悟,却行动不灵活,当他试图登梯时,小火轮稍一摇晃便往海里掉。方此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大辫子倒救了他——顾维钧双手紧紧拉着他的辫子,不让他沉到水里,直到其他同伴跑来,帮着把他救起——“你们这些人总是催我剪辫子,我拒绝了。你们现在可知道还是我对吧。辫子救了我的命。没有它,我可能早淹死啦!”因此之故,他本来答应到檀香山就剪辫子的,便拒绝履行诺言,不过大半年之后,还是“识时务”地把辫子剪掉了。(《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4页)

如果说顾维钧他们在上海,风气开放较早,那么,来自陕西的后来的大学者吴宓,1911年到清华上学,正月初三抵京,刚到三天即跟同学张继祖毅一道然将发辫剪去,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学生之剪发者甚少,或指之为革命党人”。剪完之后,还跑到大栅栏商店中,花了五块大洋买了一套俗名“推子”的理发剪,以便时时互相剪发,因为当时的薙匠铺中,极少剪发这些设备以及技术。(《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6页)显然,他们二位之剪发,不是出于一时之冲动,也不会“知错就改”重新蓄辫,而是要坚持到底的了。问题是,如此“悖逆”的行径就没有王法管没有理了吗?而从其语焉不详之处,我们也可想象推测,当时北京剪发的青年学生当不止他们二位,不然何不在西安剪了再来?如此,则可想象其时意识形态及制度控制之松驰,更可理解稍后清廷之亡废,实非偶然的突发事件了。

另有著名作家张资平,虽然是辛亥革命之后到香港才剪的辫,但其剪辫的际遇,仍有可述。武昌起义发生时,他正在广州读书,一时群情汹汹,纷纷避乱香港,便也随众南下。初到香港,发现市民,特别是商人,十有八九都剪了辫子。而这些剪了辫子的人,看见他们垂着是辫发从省城下来,便加以讥笑——他们毫毛无内地民众的观望,坚信清廷是寿终正寝了。不愧是革命的策源地。住了一二天之后,碰见了好些同学和同乡,比他们先下香港来的,也都剪了辫子,而且还光头和文装等多种款式。显见港人剪发,早非一朝一夕了。有见于此,便赶快跑到一家理发店把蓄了十余年的毛辫子一剪而断,前成一个文装:周围是短发,中间留一丛长发,把它按三七的比例分开来。(《资平自传》,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上面所叙,只是几个名人的剪辫故事。其后显见的潜流波澜,自是有足资可述者,留待别篇吧。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