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组织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方案》指出,与本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且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非本市老年人纳入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不少老人是“北漂”或者“南漂”。如何让常住非户籍老人享受城市发展红利,值得思考。一些城市已经在交通出行、文体休闲、卫生保健、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实行“同城同待遇”。但把非户籍老人纳入城市低保,广州似乎是第一个。这将让非户籍老人感到一种平等和温暖。
低保制度已建立并实施了很多年,我国低保有一个鲜明特点是“户籍化”,即无论是申请农村低保待遇还是申请城市低保待遇,首要条件是申请人要有本地户口。那么,在城市常住的低收入或无收入的非户籍老人,就有可能错过户籍所在地低保,在城市又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其生活处境可想而知。
而在广州的非户籍老人,今后在低保方面有望享受广州市民待遇。根据《方案》,只要满足“与本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且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非本市老年人”这一前提条件,非户籍老人就能领到广州的低保待遇。此举,能让广州非户籍老人受益,生活有保障。
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子女等人也是受益者,因为享受广州低保后,老人就可以安心在身边生活,替自己分担部分家务压力,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生活负担,毕竟低保也是家庭一笔收入。顺便说一下,此举也有利于落实“全面二孩”,因为发放低保能为老人“带娃”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城市而言,也会从中受益。虽然把非户籍老人纳入低保,意味着城市财政对低保投入将增加,但却是值得的,因为此举从小处来说,能解决部分市民的家庭问题;从大处来说,能彰显出城市胸怀博大,可以让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口感受城市温暖,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等软实力。
不过,要落实好这一惠民政策也不太容易。首先,如何甄别非户籍老人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有挑战。甄别办法不外乎两种,要么全国低保系统联网,目前一些地方只实现低保系统全省联网,实现全国联网还没有动静;要么让老人回其户籍所在地开相关证明。
如何有效甄别、减少折腾,对有关部门是一种考验。因为冒领低保的现象很常见,而减少各类证明也是改革方向。期待广州拿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由于非户籍老人有可能回户籍所在地或者到其他地方生活,如何建立非户籍老人低保退出机制,也是一种考验。
其他城市能否像广州一样,也把非户籍老人纳入城市低保,值得思考,因为非户籍老人在城市常住越来越普遍,非户籍老人也给城市带来价值,城市应该尽可能地让非户籍老人也分享发展成果。当然,除低保外,城市还可以把非户籍老人纳入其他保障或者救助范围。
也就是说,无论是城市户籍人口还是非户籍人口,城市管理者都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服务能力,在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不断进行增量改革。就广州而言,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