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联合编制并发布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第十七期)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6393.56点,较2021年的5984.47点增长6.8%,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其中,金融市场景气子指数以及金融国际化景气子指数是拉动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2022年,金融市场景气子指数达11007.81点,较2021年增长10.9%,金融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当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突破2933万亿元,已提前达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有关“到202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将达到2800万亿元左右”的目标。
2022年,金融国际化景气子指数达到9782.68点,较2021年增长8.4%。上海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比重近五成,人民币成为在沪跨国企业的首选跨境结算币种,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
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总体运行良好,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与活力。2022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626.31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8.9%,蝉联全国城市第一。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副理事长、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宋滨表示,指数见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长和成就,成为衡量上海金融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根据测算,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在2006年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3%,保持稳健上升的发展态势。
“中国并购综合指数(2023)”同步发布。指数结果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国并购市场的活跃度与规模均逐步提升,其中并购活跃指数由804.83点上升至926.55点,增幅为15.12%;并购规模指数由1245.32点上升至1564.78点,增幅达25.65%。
指数显示,芯片制造、生物工程、材料科学、智能装备等科技标的成为并购市场的新动能,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并购不仅是促进公司提质增效的常态化经营手段,也是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表示,从国内外金融形势和行业挑战,并购市场涌现出“新逻辑”,国内企业也应当去蹚出一条适合国情、适合未来企业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