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王维砚2023-11-14 08:24
(原标题:【现场·我在我思】“双11”,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今年的“双11”你“买买买”了吗?在刚刚过去的“双11”购物节,与往年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战绩火速冲上热搜不同,今年挂在热搜上的关键词却是“静悄悄”。相关搜索引擎的数据显示,“双11”的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而各大电商平台的宣传策略也发生变化:对“双11”的总交易额保持低调,重点公布用户访问量、品牌成交数等其他交易数据。

从个人观感来看,朋友圈里确实冷清了不少——没有了晒购物清单的“剁手党”和“尾款人”,也很少有小伙伴为了秒杀低价熬夜到凌晨。随机询问了一些朋友,似乎大家对今年“双11”的参与意愿都不强,“没有特别想买的”“对购物节有些麻木”;还有人跳转各大直播间比价后,只买了最具性价比的刚需用品……

“双11”真的卖不动了吗?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以前的“双11”“错过一天等一年”,现在“天天都是购物节,何必苦等‘双11’”?

近几年,电商发展迅猛,电商直播几乎天天都在给“家人”送福利,从“618年中大促”到岁末年初的换新季、年货节,从女王节、美妆节到母婴节、吃货节,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购物活动一次次地刺激着消费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对此类促销活动产生了“免疫”和麻木,尤其是常年蹲在直播间里的消费者见惯了“321上链接”的大场面后,对“双11”可能也就没有那么上头了。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比如,举办全国消费促进月、国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有的还结合时令特色和本地消费热点,开展“百城联动”汽车节、家居焕新消费季、老字号嘉年华等重点活动,推出“秋日暖居”“欢乐跨年”“冬日美食”等特色消费场景,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形成了一波接一波的波浪式消费热潮,公众的消费热情得到了充分释放。

此前人们之所以选择集中在“双11”清空购物车,大多是因为真正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但是近几年,“双11”的规则过于烧脑甚至套路满满,直接劝退了不少消费者。

比如,消费者想要享受“最低价”,先要弄懂商家的“数学题”和“阅读理解”:先付定金、再付尾款,还要充值购物金,接下来再计算满减、凑单、返利……但是实际优惠力度却像网友吐槽的,“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便宜三块五”,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感大打折扣。再如,有的商家先涨价再打折,消费者一旦当过一回“韭菜”,也就不愿再交“智商税”。

静悄悄的“双11”也折射出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冲动消费少了,消费者越发追求品质、趋于理性,更看中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而非盲目追求低价。

“双11”已经15岁,即将成年,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理应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在优化购物体验、丰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再多琢磨琢磨。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消费者?”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双11”自己才能给出解题办法。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