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30期王和:回望历史,洞见未来

王和,195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保监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减灾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

第30期 王和:回望历史,洞见未来

王和,195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保监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减灾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

【1996】生命表

1996年,我国完成并公布了第一份《生命表》,之前,中国寿险产品定价更多的是参考了日本的《生命表》。之后,我国陆续完成了第二份和第三份《生命表》,为我国的寿险经营奠定了科学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保险精算师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1999年中国保监会认证的43人,到现在通过规范和严格的资格考试取得资格,中国的精算师队伍已达到“数以千计”的规模,他们不仅活跃在保险行业,并成为社会保险、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金领人才”。

从表面看,无论《生命表》,还是精算师,均是围绕着“算”展开,不管是产品定价,还是准备金管理。但精算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算”,更在于“教”,在于“化”,即基于精算的经营管理教化并改善。它不仅仅是揭示经营结果,更需要解释、干预并改善过程,因为,结果是“死”的,而过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面向未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改变整个社会,保险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在这个改变中,认知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是重要领域,而“认知”,恰恰是保险,乃至金融存在的重要基础。围棋大师李世石败给了“阿法狗”,让精算师们多少有点“兔死狐悲”的伤感,但问题的关键是李世石只会下围棋,精算师能做的事情很多,只是不要太迷恋于“曲线”和“模型”,甚至把自己搞得像一个“精致的CPU”。跳出来,你就会发现海阔天高。还有,传统的《生命表》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数据,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生命表》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实时和动态数据库的《生命表》。更重要课题是,AI将如何改变保险业,需要行业抓紧并深入地思考、研究并行动。

【1998】保监会

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它不仅标志着我国金融的分业和专业监管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也意味着我国保险行业管理,在经历了从人保到人行,从非银行司到保险司之后,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和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开启了我国保险业发展与监管的新时代。

从1998年到2018年,是属于中国保监会的20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实现快速发展的20年,保费规模从1250亿元发展到36500亿元,增长近30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国际地位不言而喻。2018年初,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当选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执委会副主席,进一步证明并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保险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监管而言,无疑是“双刃剑”,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监管的基础和地位,另一方面行业的发展,也给监管,特别是监管资源、技术与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保监会系统3000人的队伍,36个省局(5个分局)的机构,要面对数以万计的经营主体和数以百万计的从业人员,的确有点力不从心。这次银保监合并之后的“最大利好”是监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因为,银监会系统有24000多人,机构延伸到了县。

【2001】WTO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组织的一员。大多数人也许只知道历时5年多的谈判困难重重,实属不易,也知道加入WTO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加快发展意味着什么,但很少有人知道,保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付出”。因为,在WTO谈判伊始,金融,作为西方的“核心诉求”,成为了谈判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但无论是从当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看,还是从金融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看,简单的全面开放,特别是银行业的开放,肯定是不符合国家利益。因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保险业率先开放。

对于国家而言,这是一种选择。但对于保险业而言,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狼来了”不绝于耳。人们最担心的是年轻的中国保险业是否具备了“与狼共舞”的能力,尤其是心理准备。但十几年过去了,回忆这段历史,有点“弹指一挥间”的味道,中国保险业不仅没有被“狼”吓倒,更没有被吃掉,反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容并自信,以至于在2018年初,当国家宣布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开放程度时,中国保险业已是“波澜不惊”了,因为,此时的中国保险业已在思考“走出去”的话题。

到了今天,从数量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已占了“半壁江山”,但从业务发展的情况看,仍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市场份额,长期“居低不上”。于是,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压力始终存在,如开放“交强险”就曾经是西方与中国经贸谈判的焦点问题,结果是“交强险”开放了,仍于事无补。而“市场份额”是一种结果,用中国人的话说叫“修行靠个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也许不是一句“水土不服”可以概括的。外资保险公司与中国市场,不仅存在着“时差”,即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还存在着“识差”,即对市场、经营和文化认识的差异。还有,如果从股权结构的视角看,外资参与中国保险市场的程度已经不低了。其实,外资参与中国保险市场,也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并不一定要“亲力亲为”。

【2003】上市

2003年,中国人保财险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了我国金融业海外上市“第一股”,之后,就有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再集团等保险机构在H股和A股市场的上市浪潮。保险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不仅是解决了发展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保险企业成为公众公司,不仅要承担起维护股东利益的责任,更要理解并承担起“社会责任”。

上市,只是为完善治理、提升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能和环境,但上市,并不是自然而然,甚至是必然地提升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品质。国外有许多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企业,成为百年老店,反倒是不少上市企业,却成为了“问题企业”,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上市,才能够“功德圆满”。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出现的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司治理失效,包括个别机构公司治理形同虚设,缺乏对大股东的有效制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通过关联交易,侵害小股东利益。还有,就是职业经理人履职不到位,治理不规范,水平不高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的治理机制,特别是强化保险公司的股权和出资管理,同时,强化“三会一层”的相互约束与制衡,以及内控机制的完善。

【2006】交强险

2006年,我国第一个强制保险——交强险出台,并于当年7月正式实施。2007年底,号称中国金融“第一听”的交强险听证会在北京举行。听证会之后,中国保监会提高了赔偿限额,同时,调低了保费标准。之后,交强险陷入了长期亏损的困境。但行业却为社会,特别是为和谐交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交强险每年承保的车辆超过2亿辆次,处理的赔案超过3010万件,支付赔款1160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强险的开办,已累计为国家代收代缴车船税4000亿元,积累提取救助基金160亿元。

在我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的拉动下,不仅是交强险,机动车辆保险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包含交强险的机动车辆保险已经占我国财产保险业务的70%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机动车辆保险的“社会形象”一直不佳,成为了行业的“心病”。为此,中国保监会启动了“商业车险条款费率改革”,目的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将定价权交给主体,将选择权交给市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但与所有改革一样,属于“知易行难”。目前,改革已经走到了“第三阶段”,改革的预期正在逐步实现,改革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但改革的路,还是要走下去,同时,改革要成功,要顺利,行业基于“集体共识”的“克己复礼”至关重要。

【2007】农业保险

2007年,我国全面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启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新时代。自建国以来,农业保险就一直是我国财产保险的重要业务领域。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农业保险长期陷入亏损,成为了“坏业务”。大多数保险公司,特别是上市保险公司均摒弃了农业保险业务。

这一轮的农业保险发展是在“一号文件”大背景下展开的,各级财政均予以了保费补贴支持。但即使这样,一开始,大多数公司仍持观望态度,只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和地方性专业农险公司等少数保险公司进入。经过十年的发展,农业保险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更成为了财产保险的第二大业务,且经营效益稳定。近年来,许多保险公司纷纷加入,形成了大发展的局面,并将发展领域从“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展到“商业农业保险”,同时,基于农业保险的创新层出不穷,不仅有无人机和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更有指数保险和“指数+期货”模式的探索。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集约化,集约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的前提是有效的风险保障。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市场制度安排,因此,保险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足”和“保全”程度,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农业的现代化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风险暴露水平,并“反哺”农业保险,因此,农业保险需要更多的前瞻和战略思维。

就“精准扶贫”任务而言,近年来,保险业高度重视,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出了河北“阜平模式”、宁夏“脱贫保”、河南“脱贫路上零风险”等保险扶贫模式,使得“金融扶贫,保险先行”成为了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广泛共识。从目前的情况看,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已成定局。但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脱贫成果仍较脆弱,面临着因灾和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险更应当在解决因灾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长期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