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122期中国中铁:建成铁路干线可绕赤道两圈多!如今积极拥抱“新基建”风口

公司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实现了利润总额1000余倍的增长幅度;面对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逾8700亿元新签合同额、逾4000亿元营业收入、以及逾119亿元净利润,均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中国中铁。

第122期

中国中铁:建成铁路干线可绕赤道两圈多!如今积极拥抱“新基建”风口

公司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实现了利润总额1000余倍的增长幅度;面对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逾8700亿元新签合同额、逾4000亿元营业收入、以及逾119亿元净利润,均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中国中铁。


桥梁之外,作为主营建筑工程的央企,中国中铁在“铁公基”领域实现着最大程度的覆盖,建设了中国二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十分之一的高速公路,新建、改建、扩建铁路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同时还拥有数以百计的机场、码头和市政工程。在当时装备水平和技术阶段下,都成为具有划时代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易经》有言,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如果基础设施工程仅是粗放建设,那么只能堆砌出企业发展规模的量,科技创新在中国中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铁已经先后打造了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近三年来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发明专利1182项、国际PCT专利8项,保持了企业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铁路道岔、盾构制造等八大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承建的世界最先进的京张智能高铁及一大批世界一流大桥、隧道等重大工程成为新时期中国建造实力领先世界的例证;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自主研制的“彩云号”TBM入选2017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春风号”盾构机入选2018年度“央企十大创新工程”;中铁科研院副总经理严金秀当选国际隧道协会主席,为向全球推广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提供了新的通道。

人才队伍是实现这一历程的重要保障。与不少企业的人才队伍集中在高精尖不同,在中国中铁除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勘察设计大师之外,基层员工更是人才梯队中的第一阵列。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巨晓林为例,虽只是在一线干了30多年的铁路接触网施工的农民工建设者,但他记下了近300万字的笔记,编撰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成为铁路一线施工“宝典”;他先后参加过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43项;他弘扬“工匠精神”,带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能工巧匠,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活动,累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346项,8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表彰,30多项成果已在企业得到应用推广,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2000多万元。

除了技术创新作为支撑,中国中铁的领先还得益于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陈云介绍,“中国中铁是最早以BOT模式建设高速公路的建筑央企,2001年开始以BOT模式投资建设十余条高速公路项目;2007年以BT模式建设的深圳地铁5号线是深圳市首例采用BT模式建设的工程,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以BT模式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随着PPP模式在国内的加速发展,中国中铁相继承揽了铁路、公路、城轨、市政、地下管廊、环保水务等领域的大量PPP项目。目前,公司依托八大投资公司成立八大区域总部,构建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立体经营格局,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坚持承包经营、总承包经营、投融资经营以及科研、设计、建造、制造、物贸、运营等全产业链联动经营并举,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有先进的技术、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但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就像手拿蓝图的建筑工人盖楼,没有工序的施工只会越盖越高风险就越大。中国中铁坚持全面依法治企,以管理实验室活动为抓手,加强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推进内控风险合规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奖34项,省部级企业管理创新奖139项。树立“微观成本管理重要,宏观成本管理更重要”的理念,一体推进宏观成本与微观成本管控,健全“企业组织全层级、项目管理全过程、内外因素全方位”为特点的全要素成本管理机制,《特大型施工企业基于四级责任矩阵的工程项目全要素成本管理》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陈云表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项目管理提升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建立健全项目导向型的管理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在项目管理上聚焦聚力不够等问题,推动项目治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加快提升。”

2、内核之外的多元化

一方面是内生式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使中国中铁在基建领域实现赶超,另一方面则是资本运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使公司的业务版图更加清晰并不断延伸。

2007年,是中国中铁资本市场的元年。这一年中国中铁成为中国第一家A后H,A股发行价高于H股,重夺A股定价权的整体上市的央企。继IPO募集资金400亿元之后,中国中铁资本运作提速,其中2018年开展了中国建筑业第一单市场化债转股,募资116亿元,为建筑行业实施债转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年4月,启动高铁电气分拆至科创板上市,拟再推出1家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2020年7月收购恒通科技(现更名:中铁装配)控股权并完成交割,翻开装配式建筑板块做优做强的新篇章。

海外业务也是中国中铁未来着力寻求市场增量的发力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铁从劳务输出、合作分包到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迅速将海外业务拓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铁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承揽了铁路、公路、机场、市政等工程接近600项。

不过,在陈云看来,与中交、中建、电建等其他央企相比,中国中铁海外业务仍存在差距,表现之一就是境外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以中国电建为例,202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20%,而中国中铁则为5.47%。这也倒逼中国中铁谋变海外拓展。

“去年公司对海外业务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提出了海外业务系统改革方案。目前公司正在按照‘一体两翼N驱’海外发展新格局,强化公司总体统筹功能,发挥平台公司‘两翼’带飞作用,推动二级子集团海外力量N驱协同共进的新局面。”陈云表示,“中国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化是必由之路。”

在区域扩张的而同时,中国中铁的业务版图也在扩围。从“十二五”开始,中国中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基建建设、设计咨询、工业制造、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房地产、物资贸易、资源、金融八大业务板块,构建起“基建主业突出、建筑业纵向一体化、有限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格局。

陈云介绍,中国中铁行业专业化水平高,但也积累了一些痼疾。要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论是从企业的资源禀赋看,还是从国资委给中国中铁确定的主业主责看,必须坚守‘建筑为本、相关多元’的产业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经营布局。”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的落地为中国中铁的持续做大做强拓展了新的空间。1989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成立时,全年承揽任务只有31亿元,利润总额只有1461万元。随着中国中铁发展成为多元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企业集团,2019年净利润已经达到236.78亿元。

陈云表示,中国中铁将加快提升基建传统业务科技创新、高精尖工程项目建造水平、工业制造业务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研发能力、物贸业务的大集采程度、金融业务产融结合和服务质量水平、矿产资源业务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能力,努力构建主业突出、相关多元、各业务板块协同联动,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3、传统基建与“新基建”

随着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成为新的风口。作为市场眼中的传统基建龙头,中国中铁会被“革命”吗?

“传统基建与新型基建都是支撑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都是支撑社会生产、居民消费和公共服务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但二者之间也体现出明显区别。”在陈云看来,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基建偏重设施属性,而新型基建不只是设施,而且是新产业增长支柱、创新投资渠道与新消费方式;二是传统基建属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物,而新兴基建则是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的推动力量和本质特征;三是新型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具“传统+”属性。

“新基建赋予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远程化等内涵,但就其本质来说,仍是建设工程项目。传统基建企业经过数十年改革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经营开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积累的优势,将对新兴基建市场开拓提供保障。”陈云表示。

基于此,中国中铁虽然将传统基建视为基本盘,但也在积极拥抱“新基建”。陈云举例说,以城际高速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5G为代表的城市智慧保障服务,公司参与了很多。“比如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空间,比如把光伏技术和现代技术应用结合,为城市提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2020年前6个月,中国中铁承揽新型基建订单476项,订单金额合计1110亿元。其中,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订单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云计算中心主体建筑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讯基站塔基塔身工程和盾构设备云平台远程监控订单。

“围绕新基建和城市建设,我们还有很多空间。”陈云表示,从过去的承包商、向发展商、运营商转变,除了资产运营之外,还要去运营城市、经营城市,为城市管理提供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这给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

陈云透露,下一步公司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布局:一是强基固本、关联开拓,全力抢占新型基建领域“硬件部分”,不仅要继续保持和提高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份额,还要通过战略合作、联合经营等多种途径,加大通讯基站塔基塔身、特高压输电设施塔基塔身管道、大数据中心房屋建筑、充电桩配套建筑工程等市场。二是要奋力开拓新型基建“软件部分”,依托轨道交通领域既有的通信、信号和列控技术优势,设立新型事业部,研发无人智能驾驶技术,形成从设施建设到智能运维的完整产业链。三是通过与领先信息科技企业合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型基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