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107期微芯生物:“创新药第一股”董事长自称拓荒者

十八年来,这位自称国内原创新药拓荒者的科学家,带领团队苦心研发原创新药、突破国内制度壁垒、闯关资本市场,甚至不惜血本、不顾投资人反对,四年捐出上亿元药品,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原创新药企业创新发展的非凡之路。

第107期

微芯生物:“创新药第一股”董事长自称拓荒者

十八年来,这位自称国内原创新药拓荒者的科学家,带领团队苦心研发原创新药、突破国内制度壁垒、闯关资本市场,甚至不惜血本、不顾投资人反对,四年捐出上亿元药品,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原创新药企业创新发展的非凡之路。

一场源于海外的心动之旅

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农村小孩,因为治疗费用太高,家中父母被迫选择带孩子回家,放弃治疗。

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并不鲜见。然而当这样的镜头数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又恰巧被身在海外的留美医学博士、科学家或创业者们看到时,或许是一个梦开始的时候。

约莫20年前,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的创业,便由此而来。“我们是从事这行的,从大学毕业、博士、出国留学,再到成为科学家、成功创业,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患者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被迫等待命运安排的时候,真的非常心痛。”

据了解,我国乃仿制药大国,药品市场规模约占全球10%,但仿制药占比高达90%以上,原创新药市场普遍被国际大企业垄断。而仿制药主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需求,如头疼感冒发烧、血压高等,其余尤其是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大病慢病都需要更好的治疗手段或药品,这就意味着,一旦患上“大病”,很多家庭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高昂医疗费的问题。

机缘巧合。在一次美国留学生聚会上,鲁先平与大家谈起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但医药领域发展却停滞不前,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制药企业,但绝大部分制药产品却是仿制药,没有创新能力。鲁先平、程京、宁志强等几位微芯原创人决心回国创业,改变中国制药业的落后局面。

2000年,鲁先平率先回到清华大学与当时已是国家生物芯片中心主任的程京院士一起完成了微芯生物的第一轮融资,随后宁志强博士、石乐明博士、胡伟明博士陆续回国。2001年这支资深留美归国团队融资成功创立微芯生物,由此开启了我国原创新药研发的拓荒之旅。

“之所以回国,是希望将我们在所学、所掌握到的先进理念、技术等,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让中国的患者能够用得到、用得起全球最先进的药物。”鲁先平向证券时报记者讲述着他回国创业的初衷。

在鲁先平看来,所谓原创新药,是指一种全新的作用机制,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治疗定位,而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做的创新为模仿跟踪创新,如跨国企业在一种治疗机制下已经上市几个药,他们在后面跟随,又做了一个药。

走“钢丝绳”的艺术

作为我国原创新药研发的先锋,微芯生物成长过程中,没少折腾。

“原创新药领域有两个行业既定规律,第一一个药品从研发到上市,大概需要花十年左右,第二,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鲁先平淡定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信。

“这期间你的团队必须忍耐十年甚至更长,收入很低。”尽管鲁先平向证券时报记者说出这番话时,微芯生物已头顶中国原创新药研发拓荒者、科创板原创新药第一股、科创板市盈率第一股等多重光环,市值最高曾站上500亿元,鲁先平自身在微芯生物所持股权的最高市值也接近200亿元,但对当年兄弟们一起吃过的苦,他仍记忆犹新。

“第二轮融资融不到资时,我们被迫将公司所有海归团队的工资砍60%,所以那时候有团队流失。”鲁先平说这话时,嘴角同时透露出一丝欣慰,因为“那些一直跟随微芯生物一起成长的员工,如今大部分已在深圳南山买了房,工作也很稳定。”

而国内医药机制体制所带来的一系列不适应性,也一度成为微芯生物发展的拦路虎。

“18年前,我们以为我们懂技术、企业管理,懂药品注册管理法、市场,也懂融资,再回到中国来运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可回国后,鲁先平和他的团队发现,国内医药行业所有的体系体制、规章制度,都是为仿制药经济、三来一补经济设置的,跟创新经济完全挂不上钩。

“回过头想,当时我们真的很天真,仅凭着一腔热血就干起来了。”鲁先平说,过去18年中,从药监局、卫计委、科技部,到深圳市、财政部,微芯生物提出了很多改革诉求,包括知识产权局等,对推进我国医药相关的政策制度改善没少做贡献。

即便产品上市后,微芯生物依然面临比其他仿制药企业更多的困难,“我们需要去教育医生、患者、市场,而仿制药几乎不需要”。鲁先平将做原创新药研发比作走钢丝绳,尽管风险巨大、困难重重,但经过长期专业训练后,最终能够赢得那鲜少的万分之一的成功,在钢丝绳上实现很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