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104期创业板巨头迈瑞医疗是怎样炼成的?靠“笨功夫”走向世界

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政策与产业共振带动市场继续高速发展。近几年,全球最大的一些医疗器械制造商在中国的销售额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撬开北美、欧洲等国际巨头强势品牌占有的市场才刚刚开始。

第104期

创业板巨头迈瑞医疗是怎样炼成的?靠“笨功夫”走向世界

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政策与产业共振带动市场继续高速发展。近几年,全球最大的一些医疗器械制造商在中国的销售额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撬开北美、欧洲等国际巨头强势品牌占有的市场才刚刚开始。

发力高端深耕低端  巩固优势开拓新业务

周一:从财报上看,迈瑞三大业务板块发展增速比较快,未来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

李西廷:目前,我们监护仪在全球排第三,中国排第一,去年还实现了30%的增长。这些仪器在西欧和北美市场处于更换阶段,而在第三世界国家还在起步阶段,市场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每年推出9到10款新产品才能满足需求。

超声和体外诊断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我们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国产替代。在这些方面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比如诊断产品,迈瑞在中国市场第一个做出五分类血球检测和CRP联合检测产品,这款产品在中国已经是第一,在国际市场销售的也非常好。 另外,现在医疗设备出现智能化趋势,市场不断出现新的需求,比如分超声设备的自动阅片产品,需要下大力气去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但是产品做出来又是全新的市场需求。

我们对公司三块业务的目标是,,围绕这个目标去做研发、生产、开拓市场。市场还非常大,像南美、东亚、非洲,包括中国,都非常需要这些仪器。

在三块主营业务外,迈瑞也在做新的布局,希望微创手术设备未来会成为我们的第四条业务线,在未来两三年时间形成一定规模。

周一:迈瑞未来是继续全产品线发力,还是逐渐向高端产品集中?

李西廷:迈瑞策略还是全产品线覆盖。不同层级医院对产品价格敏感度不一样,北、上、广的大三甲医院对于价格不太敏感,更看中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但是乡镇卫生院相对对价钱敏感,我们对不同层级医院有不同产品策略。

对迈瑞来说,高端医院、高端产品市场利润率高,有益于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是必须攻克的高地,必须敢在高端产品上投入研发,但是目前高端市场蛋糕的绝对值还没有那么大。比较好的一个趋势是,现在三甲医院的高端设备采购也在逐渐放量,比如迈瑞的血球生化流水线在全国已经有几百条在运营了。

中低端市场是一个产粮区,用量大,效益高,是不能忽视的市场,迈瑞有专业队伍服务深耕这块市场,为二级医院、县级及以下医院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也符合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发展需要。

周一:医疗器械市场会越来越集中吗?迈瑞的市场份额会不会进一步扩大?

李西廷:在医疗设备行业,规模效应形成对企业发展推动是很大的,会有好的条件建立整套的生产和研发平台,迈瑞的研发实验室条件是国内很多企业达不到的,这样的实验室里可以去做高低温环境、高盐环境、电磁环境、战地环境等等试验,这些基础打好之后,收获是自然的。在15年前,国内有一两百家监护仪生产企业,这么多年下来真正批量供货的就只有迈瑞。没有核心技术,不投入开发新的产品,不去开拓新的市场,就会被市场淘汰。

周一:迈瑞与国际巨头竞争在哪些方面还有短板?是否考虑布局大型医疗设备?

李西廷:各产品线的发展情况不同,监护仪产品技术上我们不输任何对手,但在品牌上和一些外资大品牌还存在一些差距,再有几年时间我相信一定会超越。超声业务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力争再用几年时间技术做到全球最好。体外诊断方面我们一些设备已经做到中国第一,这个业务面临的主要是市场问题,因为试剂要在各市场建厂,我们可能在一些市场做并购不足,但是有些落后国家还没有相关企业,这方面目前是挑战。

对于磁共振、CT这些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外企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迈瑞还没有计划涉足这些业务。一方面考虑到现金流问题,大型设备账期长对迈瑞发展不是很有利;另外,外企发展较早,知识产权保护壁垒也较高,投入大收益较小。配齐一个三甲医院需要一万多种医疗仪器,站在迈瑞的角度,我们优先发展自身技术积累较多的领域。

周一:迈瑞近期提出向医院提供综合的系统解决方案,是不是意味着迈瑞涉足的业务边界更宽了?

李西廷:迈瑞提供的解决方案说的具体一点是手术室里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把手术室能够成套的给医院配,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和医院的效率都更高,能提供这样完整手术室方案的,全球也只有迈瑞,并不是其他公司技术力量不够,对外企来说要开发这样的产品效益不合算。国内公司没这个能力去这样做,现在只有迈瑞先走了一步,而且走的还不错,销售还做得非常好。现在手术室市场也很大。像县级医院扩建都是20个手术室,一个中低档的手术室有300万的采购量,高端的可能要达到6000万,这个市场空间很大。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全设备、全流程、全信息融合的智能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给医院提供连接一千多台监护仪的中央站系统,这样的技术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做,这种IT化的解决方案对医院信息化推动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有限 继续推进整合海外技术

周一:迈瑞此前对美国企业的两起并购对公司发展起到好的作用,海外并购有何策略?

李西廷:迈瑞保持研发和并购两条腿走路,对并购目标的选择上,一是看中技术,二是看重市场能力,我们在美国的两起并购都很成功,收购的第一家美国公司Datascope是监护仪产品的鼻祖,但是这个公司推行“大哥文化”不够进取。收购完之后我们对它的产品升级,同时通过它的销售渠道让几百名黄头发销售队伍开拓市场,把我们的全线产品都推到美国去了,这笔收购是非常成功的。

2013年,迈瑞1.05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ZONARE医疗系统集团公司,这家公司成像技术是全球最先进的,收购之后综合两家公司的技术,迈瑞的超声产品一下子就进入了国际市场第一梯队,我们的目标是在几年内做出来全球顶级的超声产品。

坚持研发投入让我们有较强的并购整合能力,不过,迈瑞在国外建立了多个技术研发中心,比如在西雅图研究比较先进的探头技术,雇的一些当地的技术顶尖人才,已经做了六七年的开发,未来1-2年可能会推向市场。

周一:中美贸易摩擦对迈瑞有哪些影响?

李西廷:我们的商品出口美国被加征关税差不多一年多时间了,现在提出取消加征关税,但是要去提出申请,我们也没去申请。因为根据规定,因为“只有中国能够生产其他国家不能提供的产品”,才给予豁免,其他都不予豁免。我们监护仪、麻醉仪,欧洲国家也能生产,我们就没有去申请豁免。这个对我们影响不太大。

周一:迈瑞医疗拓展海外市场有什么样的规划?

李西廷:现在迈瑞国内、外市场占比基本是五五开,我们对未来两个市场占比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国内和海外要“三七分”,海外要占比更高,我们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国际市场很大,我们要去和现在这些大的国际公司去竞争。迈瑞目前海外市场拓展也比较顺利,除了欧洲国家进入高端医院,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之前,迈瑞已经在开拓沿线市场,比如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等,基本上都在使用迈瑞的监护仪产品了。

敢于投入研发 占领全球产业高地

周一:公司每年在研发上投入10%,研发主要投入哪些方向?

李西廷:迈瑞研发创新主要还是围绕产品技术创新,医疗行业是技术比较保守的行业,企业基础研发未必能够被医学家承认,医疗仪器开发原创技术是物理学家做的事,而且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做下来。

我们的研发投入主要是投向人员工资,相对比来看,顶尖技术人才比研发设备更有价值。在高端人才方面,迈瑞一方面在内部培养人才,比如我们的员工李双双,从清华毕业之后在迈瑞工作了十二年,潜心研究超声成像技术,前年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我们高薪聘请海外的高端技术人才,人才是迈瑞最大的竞争力,我们会继续保障研发投入,吸纳高端人才。

周一:现在国家在医疗医药领域里面围绕控制成本、降低费用推行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对迈瑞医疗有没有影响?

李西廷:我认为应该是利好,国家推出药品零加成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它主要针对仿制药,有些药厂没有一个开发人员,多年都在依靠外国人过期的专利开发仿制药赚钱。另外,真正创新药国家还在保护。所以我觉得国家这个政策是对的,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全球降低医疗费用是一个趋势,包括美国也是这样。

对医疗仪器行业来说,控制成本的政策就倒逼医院寻求性能好、价格便宜的产品,给国产医疗设备替代带来巨大机会,我们的产品价格优势主要来自我们的工人效率远高过美国,国家的政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机会更大。

周一:十年以后迈瑞会变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李西廷:我们所在的这个行业,市场发展更快,尤其中国市场每年有15%左右的成长。目前人均匹配资源中,医疗器械和药物比例发达国家基本做到1:1,而国内只有0.3:1,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

未来我们将持续坚持投入研发,回报股东,早日成为世界级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从市场跨度上看,现在迈瑞已经是一家国际性公司,研发、生产、销售接受的都是全球市场监管。但到十年后,我们希望迈瑞会是一个成熟的、在全球享有知名度的国际化公司,助力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占领全球研发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