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海通证券(600837.SH)、海通资管及相关责任人员收到证监会下发行政监管措施事先告知书,因海通证券、海通资管在开展投资顾问、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未审慎经营、未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等,拟对海通证券、海通资管暂停相关业务展业的监管措施,并对多名直接责任人及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2年等监管措施。
此次处罚对海通证券而言并非个例,纵观2020年,海通证券各类违规和声誉风险事件频发,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誉云大数据平台研究报告显示,海通证券声誉风险指数高居第六。与此同时,公司业绩表现逊色,机构大幅减仓,股价表现全年板块倒数第一。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海通证券在声誉风险管理和行业文化建设上的表现受到质疑。
王牌业务屡屡被点名 声誉风险指数高悬
暂停业务开展属于监管处罚较为严厉的情况,从舆论反馈来看,普遍认为是海通证券之前涉及永煤债结构化发行事件的后续处罚。
债券承销是海通证券的王牌业务,但2020年至今,海通证券却在债券承销业务上屡屡违规被点名,并被列为典型声誉风险事件。2020年11月18日,永煤债违约一事引发市场巨震,国企债信仰岌岌可危,海通证券及子公司因涉嫌协助永煤违规发债等被交易商协会启动自律调查。2021年1月8日,因涉嫌协助发行人自融,海通证券及子公司海通资管、海通期货被交易商协会警告并责令整改。此外,海通证券参与主承销的24只违约债券中,有6只债券来自北大方正集团18年发行的债券,累计违约超20亿。据悉,方正集团总负债超3000亿元,资产负债率超80%,盈利能力下滑,负债水平升高,存在较大的集中兑付压力。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此次监管告知书下发之后,《新华社》、《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以及《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聚焦此次处罚的同时,也对海通证券涉永煤债以及其他相关违规事件进行梳理成文。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誉云大数据平台
从2020年全年舆情声量角度来看,海通证券作为近年综合实力稳居前五、部分领域坐二望一的龙头券商,其曝光度与其“江湖地位”并不匹配。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2020年全年,海通证券声量共7万,仅排前15强券商的第十名,占比约5.17%。国泰君安、中金公司全年声量超10万,中信建投近20万,中信证券全年声量更是高达近26万。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誉云大数据平台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结合尚在征求意见阶段的政策方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量化计算,模拟产生的2020年券商声誉风险指数排行榜上,有6家公司声誉风险指数在80以上,企业声誉风险较高,其中海通证券位居第六。换句话说,海通证券不仅网络声量排名与其行业地位不符,同时负面舆情占比高且相关声誉风险事件较多,企业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果并不显著。榜单排名靠前的其它公司情况来看,广发证券在康美药业项目违规操作、国联证券和国金证券涉嫌内幕交易、以及华创证券分析师团队“电话门”事件,均为资本市场舆论关注度极高的事件。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誉云大数据平台
海通证券股价表现为什么倒数第一?
2020年,券商板块股价表现靓丽,整体涨幅达17.79%,14只个股涨幅超30%,然而龙头券商海通证券(600837.SH)全年却逆势下跌15.06%,表现板块倒数第一。
由于部分券商尚未披露2020年年报,因此业绩对比采用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纵观2020年1-9月,海通证券业绩增长相较于其他头部上市券商存在明显的滞后,表中头部券商中,营收、归母净利同比增幅的中位数分别为28.13%、46.00%,而海通证券前三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10.61%和15.12%,相比之下逊色不少。
头部券商前三季度营业数据一览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重点业务分析来看,投行业务屡屡违规爆雷,自营业务表现低迷,以及信用业务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是其业绩表现低迷的重要原因,或与其二级市场糟糕表现直接相关。
投行业务方面,债券承销作为海通证券的王牌业务却屡屡因违规被点名,而永煤债违规作为典型声誉风险事件,也给海通证券本就有些阴郁的市场表现再度蒙上了一层阴影。2020年11月19日至12月31日之间,即永煤债事件舆论关注度最高的期间,海通证券股价跌6.34%,区间跌幅居40家上市券商首位。
除债券承销外,海通证券2020年的股权承销业务也备受争议。2020年4月,瑞幸造假一案爆出,作为瑞幸的主承销商之一,海通证券还曾发布报告对浑水的做空进行驳斥,却又被瑞幸后来的自曝打脸。
自营业务方面,海通证券前三季自营业务收入同比降2.25%,相比之下,在2020年第三季度一轮结构性行情的背景下,多数头部券商在自营业务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其中中信建投以超过100%的同比增长笑傲全场,中金公司、东方证券分别录增86.28%、51.79%。
海通证券自营业务表现低迷从其第三季度重仓可窥知一二。据统计,海通证券第三季度重仓持股20只,其中仅4只个股当期收涨,下跌的16只个股跌幅普遍高于10%,收益率远不及同期沪深指数,可谓是“绿肥红瘦”。从其重仓股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生物、电子板块个股占比高达一半,正是前期涨幅较大、估值较高的板块。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资产减值方面,海通证券2019年海通证券信用减值28.47亿元,这个数据比中国银河、国元证券、中原证券等15家券商的减值总和还要多,居各家券商之首,而2018年这一数值为16.22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进入2020年后,公司仅在上半年已计提29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占归母净利润比重高达52.89%,然而公司并未披露造成上述项目信用减值的具体构成,不少媒体怀疑海通证券此番减值是否踩了“雷,以及公司的风控水平是否需要加强。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剔除2020年新上市券商后,海通证券的前三季度机构持仓比例相对降幅最大且远超大部分头部券商,机构持股比例降低13.3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从同业对海通证券出具的研报来看,多数券商对其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给出中性评价,表述均类似于“减值、计提拖累业绩”。
舆情点评
就业务体量和公司规模而言,海通证券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之一。但是,近年来围绕海通证券不断出现的违规及声誉风险事件,不仅影响公司业绩增长和网络美誉度,同时暴露出海通证券在声誉风险管理和行业文化建设上的不足。在监管加码、全面实行注册制箭在弦上的今天,作为资本市场“守门人”,券商能否完善自身软实力,勤勉尽责把好第一道关口,对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刚刚发布了《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显示行业文化建设是提升证券行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加强声誉约束”则是十大关键要素之一。从海通证券各类违规及声誉风险事件的爆发,再到公司业绩表现逊色,以及股价表现2020年板块倒数第一,对于声誉风险管理和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各家券商是该更加重视了!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