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继续深化险资市场化改革 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2-03-03 01:23

数据来源:Wind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建议继续坚持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保险资金运用活力与效率,鼓励、支持保险资金在市场化、法制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下,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方向。在创新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周延礼认为,保险行业可以在承保端通过科技保险转移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面临的科技风险,同时在投资端深化改革,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金投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余额977.84亿元,投向新材料、集成电路、芯片、5G通信等高新技术相关项目余额552.53亿元。

在本次专访中,周延礼还就保险业当前转型方向、养老第三支柱规范发展、惠民保业务、数字化转型等多个热点问题,作了深入剖析。据悉,周延礼今年的两会提案将主要聚焦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保险健康发展;二是加快解决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问题;三是发挥保险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服务共同富裕国家战略;四是加快《仓单法》立法,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五是扩大征信系统收录内容,为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融资贷款提供精准、全面、统一的信用信息。

保持战略定力

回归保障本源

证券时报记者:保险业近两年进入转型期,您认为行业当前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周延礼:2021年保险业持续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主要指标实现稳步增长。2021年,保险业保费收入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保险业提供保险金额1214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7%;2021年末,保险业总资产为24.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4%;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3.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17%。

虽然2021年保险业整体运行平稳,但仍存在保费增速放缓、产品结构不合理、风险问题凸显等状况。

一是增长速度放缓,进入发展调整期。保险业保费增速已由疫情前的年平均15%左右下降至5%以下。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负增长,主力险种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4.3%;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主要依靠续期保费推动,新单期缴保费增速较疫情前下降8个百分点。同时,行业盈利水平下降,2021年保险业净利润为2234亿元。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然是供需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保险供给与需求错配,部分领域(如重疾险、车险等)供给过剩,部分领域(如长期寿险、养老险、科技保险、三农保险等)供给不足,存在较大保障缺口。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满足人民需求、适销对路的产品少。传统营销员渠道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日益凸显。

三是金融市场变化对保险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警惕。第一,信用违约事件频发,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增大;第二,利率中枢持续下移,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准备金增提压力加大;第三,资本面趋紧,个别保险公司资本供给不足。

证券时报记者:保险业需要提升哪些能力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周延礼: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不高,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全行业要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响应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产业战略,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区域等重大发展机遇,发挥保险业资金在规模、期限等方面的优势特征,增加中长期资金供给。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回归保障本源,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持续增强保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健康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和立法。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保险资金要积极围绕“十四五”明确提出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向,进一步拓宽另类投资领域,拓展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相关领域,挖掘优质企业的投资机会。

三是提升服务社会民生能力。发展服务“三农”领域等普惠保险,加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

四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要通过科学的关键风险指标及限额设置、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预警与监控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造集组合管理、信用评级、数据质量管理等多模块、智能化的IT系统,通过金融科技赋能,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可以不断迭代升级的定量化、数字化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判断更加清晰。对出现的风险,公司和股东要各负其责,风险化解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

五是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保险机构非现场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发挥属地银保监局贴身监管、一线监管优势,强化上下联动和协作共享,形成合力,推动保险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稳步推进养老金融改革

丰富第三支柱发展方式

证券时报记者:积极应对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您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发展有何建议?

周延礼: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在推进相关工作中,要积极试点,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是明确第三支柱发展定位。立足国情,第三支柱应当与第二支柱协同发展,在覆盖人群、优惠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紧密衔接,共同建立起有效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升整个体系保障水平。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考虑到一般金融产品不具备风险保障和长期领取功能,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递延政策要作出专门安排,建议借鉴美国第三支柱发展经验,明确商业养老保险是具有长期保障功能的特殊养老金融产品,可以学习、借鉴401K模式,单列一类并给予较高税延额度,比如,明确给予个人2000元额度仅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三是稳步推进养老金融改革,丰富第三支柱发展方式。第一,研究统一养老金融标准,体现资金安全性、投资长期性和领取约束性等特征,开发并推出养老金融产品,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第二,积极探索、渐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养老金融业务。在条件成熟时,建议研究给予养老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一定优惠政策。

四是加强养老保障教育宣传。探索将养老金融业务纳入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养老保障教育进学校,从小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养老理念,提升国民养老金融素养。加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宣传,尤其是对于新型就业群体的宣传,引导消费者理解并逐渐认同养老金专业管理、长期积累的消费观念,接受养老金长期终身领取安排。

科学制定保障方案和费率

确保“惠民保”可持续惠民

证券时报记者:近两年,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惠民保”快速发展。您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创新业务的发展现状和社会效果?“惠民保”在健康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周延礼:近年来,由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指导、保险公司商业运作、与基本医保衔接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在各地快速发展,多个地方称之为“惠民保”。目前,全国已有60余家保险公司在27个省参与了超过110个项目,总参保人数超1亿。

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一是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项目启动时间不长,经验积累少,如果保障方案设计不合理、数据积累分析不充分,很可能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二是部分地区的项目在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如对保障责任的介绍不够准确,过分强调最高保障额度;三是部分保险公司在理赔等方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针对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发展过程中初步暴露的问题,银保监会于2021年5月研究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对这类业务的保障方案制定、经营风险、业务和服务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未来,要继续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通过多样化的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各保险公司要落实好相关监管要求,优化产品设计,科学制定保障方案和费率,加强业务回溯,发挥自身服务和专业优势,确保惠民、可持续。同时,持续关注各地项目和经营情况,对盲目抢占市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坚决采取监管措施。

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

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银保监会也在全面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您认为数字化转型将对金融行业发展格局带来何种影响?金融行业应如何抓住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对防范相关风险有何建议?

周延礼: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丰富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助推金融机构高效地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项任务的要求,不断地增强金融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我们要深刻认识,在新发展格局下,新一代信息科技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变革的动能,互联网、5G网络、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OTs)等数字技术推动了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金融+科技”到“金融+生态”的转变,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到了效益的提升、质量的改进、效率的变革。

一是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金融+科技”正不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三是金融科技的数字化技术有利于精准防控金融风险;四是数字技术可助推金融服务转型升级。

从金融保险业发展机遇看,加快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要在风险经营、产品研发及客户体验等多个维度创新实践并有所突破。要深度探索新场景、营造线上新生态,为精益管理、精准服务和优化传统金融保险业务提供数字化方案。金融业要助力经济平稳转型,与交易对手和业务合作方构建开放、融合和共建共创的合作关系,广泛服务经济社会和民生,不断地推出创新举措。

一要牢记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使命,把握数字技术发展机遇。面对新技术浪潮,传统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数字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找准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实现技术体系、组织结构、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变革。还要把握好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和力度,避免超前或过度的数字化投资,应持续积累科技转化的实践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动整个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二要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增强数据驱动金融服务能力。

三要牢记金融价值规律,提升在线服务数据处理能力。

四要积极融入数字生态共同体,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对于数字安全风险防范,数据空间是比较广的概念,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制度化、法制化为数据要素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数据空间要解决的是数据的生态系统,要有标准、要有规则。从网络安全上看,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数据安全,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国家安全关键要素,数据安全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重大问题。

因此,网络安全产品和技术体系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在线监管平台,对于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监管、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为此,要遵循数据的分类分级管理原则,合理准确地确定一般数据、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切实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长期支持“专精特新”

承保与投资要双发力

证券时报记者: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方向。在创新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您认为保险业的承保和投资端可以有哪些作为?

周延礼:承保端方面,保险行业发挥保险功能,通过科技保险转移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面临的科技风险,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保险保障。

一是加大对科技保险的扶持引导力度。鼓励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目前险种已经发展到20多个,覆盖科技企业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贷款保证、关键研发人员健康和意外等多个方面,提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保障水平。

2021年10月,由18家财险公司、再保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正式在上海自贸实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为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8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4743亿元风险保障。这也为保险业集聚中国力量、运用中国经验,积极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系统的风险保障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二是积极推进首台(套)、新材料保险试点工作,增强用户使用信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银保监会积极配合工信部、财政部研究完善试点政策,印发配套文件,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并发布示范条款,鼓励保险机构不断优化保险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量。从2015年首台(套)保险试点开始至2021年末,保险业为全国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提供风险保障8186亿元(包括地方保费补偿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06亿元。从2017年新材料保险试点开始至2021年末,保险业为全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项目提供风险保障1559亿元(包括地方保费补偿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9亿元。

下一步,按照国家战略部署,要做好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关工作,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科技保险改革发展。继续配合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做好首台(套)、新材料领域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在投资端,经统计,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金投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余额977.84亿元,投向新材料、集成电路、芯片、5G通信等高新技术相关项目余额552.53亿元。

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发布多项新规,不断激发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2021年,银保监会专门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在统筹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补充,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参与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性资金支持等方面,保险资金都有较大的发力空间。

下一步,建议继续坚持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保险资金运用活力与效率,鼓励、支持保险资金在市场化、法制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下,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