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炉火暇忆2022-01-13 09:39:10作者:望蒙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作家王祥夫先生随笔《旧式的冬天》,颇受触动,也想说一回故乡的冬天。

国庆一过,在我的家乡——内蒙古西部,各家各户开始把收藏了整个夏秋的火炉子和炉筒子都从杂物房里倒腾出来,再逐个装好。最多再过个把月,手扶拖拉机、卡车等运输工具就会陆续把一车车乌黑的块儿煤倾倒在各家院门前,喷着黑烟神气地扬长而去。各家各户老少齐齐上阵,肩扛手抬,男人少或者孩子小的家庭往往会邀请同学朋友前来帮忙。大呼小叫中,几吨的煤块儿便三下五除二整整齐齐地垛放在各家的杂物房中。一直要到明年清明前后,全家取暖烧饭炖肉烤馒头就全要靠着这些来自大同口泉的煤了。

每年这个时候,我家一顿酒是少不了的。当地不叫帮忙叫穿忙的人嘻嘻哈哈地围坐在火炉边,炉子里红色的火苗舔着坐在上边的铁锅,忽明忽暗地掩映在墙壁上。母亲穿着围裙,铁铲翻飞,锅里各色菜肴便冒出各种香味的白气把整个屋子弄得热气腾腾。男人们已经等不及了,父亲赶紧把烫好的酒分到各人的杯碗中,“一只青蛙两条腿啊,两只青蛙四条腿啊……”大院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酒令,炒菜发出的“哧拉”声,孩子们追逐喧闹的欢叫声,让初冬肃杀的街巷霎时活泛起来。

这样的季节,早上起床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火炕里残存的热量早已荡然无存,地中间的炉火也不知道何时已熄灭,只有被子里温热得让人不想起身。朦胧间听到清理炉灰,劈柴生火的声音。母亲把火生起来了,炉火迅速把整个屋子逼得温暖惬意,一百个不情愿地钻出被窝,套好笨重的棉衣,再拿上母亲递过来的一个馒头,顶着寒风骑车赶往学校。

天气太冷了,除了班主任偶尔来一下,早自习基本上都是各干各的。轮值的同学已经把教室前后两个大火炉子生起来了,男同学尤其是几个捣蛋鬼在女生厌恶的眼神中抢先把各自的干粮拿了出来,转圈占满了炉盖。自带的早餐一般都是馒头包子之类的,个别条件优渥的同学偶尔也会带那种圆方形的发酵面包。

馒头烤成好看的焦黄色,掰开了,新麦子特有的香味热腾腾地四溢开来,转眼就下了肚。

欢乐总是短暂的,教室里闹哄哄的声浪随着打铃声平息下来,很快就是第一节课,一般都是初中生不喜欢的语数英,终于有人忍不住一脸坏笑地问另一个,第一节啥课?旁边有人狼吞虎咽地应道:放心!不是班主任的课。于是,问话的绰号叫候八赖的假装转向前方座位,说时迟那时快后脚猛起对着身后的火炉子就是一下。哄笑声中,倒塌的炉筒子晃晃悠悠斜挂在天花板上,火炉子倾泻出来的炭火冒出浓重的白烟黑烟,瞬间弥漫开来。

烫着满头卷儿的女英语老师刚刚夹着讲义进了教室门,被呛得咳嗽不止,又倒退着出了教室,边走边骂:“什么玩意儿!告你们班主任去!”一帮男生假装手忙脚乱地清理着一地狼藉。班主任火急火燎地赶来,抓住一个女同学就逼问:“谁干的?”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管是男同学女同学都有着惊人的默契。班主任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指挥一众男同学折腾了大半个时辰重新把火炉安装好点燃了。第一节英语课就这样泡了汤。

转眼到了大雪,入九就近了。“离九十天冻死狗”,正是最冷的时候。至今忘不了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大约掌灯时分,爷爷做小生意回来,眉毛眼睛皮帽子上挂满了雪霜。通红的炉火旁,奶奶用笤帚帮他拍打着前前后后的雪,爷爷脱鞋盘坐在炕头上,我趴在炕桌上飞快地赶着作业,窗外落雪扑扑簌簌,下得正旺,柜子上,座钟的秒针滴滴答答,整个世界静极了。。

火炉子的故事终于成了一代人的记忆,现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大概只有从影视里才能略微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自然也就体会不到这些火炉子曾经有过的温度,也不知道这样的温度曾经怎样抚慰了一家人,至于“独坐火炉煨酒吃,细听扑簌打窗声”的场景似乎也永远的消失了。

火炉子的故事似乎就此终结了,但是我知道,作为儿时的记忆,作为故乡的象征它被永远的保存了下来。每当我思念故乡时,每当我和生活狭路相逢时,它就会从心里跳出来,温暖而光亮。而对于每一个风雪夜归人来说,火炉大概就是他们夜归路上的信念,可以让他们在归家路上无畏地前行。

(作者系深圳某国企高管)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炉火暇忆2022-01-13 09:39:10作者:望蒙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作家王祥夫先生随笔《旧式的冬天》,颇受触动,也想说一回故乡的冬天。

国庆一过,在我的家乡——内蒙古西部,各家各户开始把收藏了整个夏秋的火炉子和炉筒子都从杂物房里倒腾出来,再逐个装好。最多再过个把月,手扶拖拉机、卡车等运输工具就会陆续把一车车乌黑的块儿煤倾倒在各家院门前,喷着黑烟神气地扬长而去。各家各户老少齐齐上阵,肩扛手抬,男人少或者孩子小的家庭往往会邀请同学朋友前来帮忙。大呼小叫中,几吨的煤块儿便三下五除二整整齐齐地垛放在各家的杂物房中。一直要到明年清明前后,全家取暖烧饭炖肉烤馒头就全要靠着这些来自大同口泉的煤了。

每年这个时候,我家一顿酒是少不了的。当地不叫帮忙叫穿忙的人嘻嘻哈哈地围坐在火炉边,炉子里红色的火苗舔着坐在上边的铁锅,忽明忽暗地掩映在墙壁上。母亲穿着围裙,铁铲翻飞,锅里各色菜肴便冒出各种香味的白气把整个屋子弄得热气腾腾。男人们已经等不及了,父亲赶紧把烫好的酒分到各人的杯碗中,“一只青蛙两条腿啊,两只青蛙四条腿啊……”大院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酒令,炒菜发出的“哧拉”声,孩子们追逐喧闹的欢叫声,让初冬肃杀的街巷霎时活泛起来。

这样的季节,早上起床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火炕里残存的热量早已荡然无存,地中间的炉火也不知道何时已熄灭,只有被子里温热得让人不想起身。朦胧间听到清理炉灰,劈柴生火的声音。母亲把火生起来了,炉火迅速把整个屋子逼得温暖惬意,一百个不情愿地钻出被窝,套好笨重的棉衣,再拿上母亲递过来的一个馒头,顶着寒风骑车赶往学校。

天气太冷了,除了班主任偶尔来一下,早自习基本上都是各干各的。轮值的同学已经把教室前后两个大火炉子生起来了,男同学尤其是几个捣蛋鬼在女生厌恶的眼神中抢先把各自的干粮拿了出来,转圈占满了炉盖。自带的早餐一般都是馒头包子之类的,个别条件优渥的同学偶尔也会带那种圆方形的发酵面包。

馒头烤成好看的焦黄色,掰开了,新麦子特有的香味热腾腾地四溢开来,转眼就下了肚。

欢乐总是短暂的,教室里闹哄哄的声浪随着打铃声平息下来,很快就是第一节课,一般都是初中生不喜欢的语数英,终于有人忍不住一脸坏笑地问另一个,第一节啥课?旁边有人狼吞虎咽地应道:放心!不是班主任的课。于是,问话的绰号叫候八赖的假装转向前方座位,说时迟那时快后脚猛起对着身后的火炉子就是一下。哄笑声中,倒塌的炉筒子晃晃悠悠斜挂在天花板上,火炉子倾泻出来的炭火冒出浓重的白烟黑烟,瞬间弥漫开来。

烫着满头卷儿的女英语老师刚刚夹着讲义进了教室门,被呛得咳嗽不止,又倒退着出了教室,边走边骂:“什么玩意儿!告你们班主任去!”一帮男生假装手忙脚乱地清理着一地狼藉。班主任火急火燎地赶来,抓住一个女同学就逼问:“谁干的?”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管是男同学女同学都有着惊人的默契。班主任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指挥一众男同学折腾了大半个时辰重新把火炉安装好点燃了。第一节英语课就这样泡了汤。

转眼到了大雪,入九就近了。“离九十天冻死狗”,正是最冷的时候。至今忘不了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大约掌灯时分,爷爷做小生意回来,眉毛眼睛皮帽子上挂满了雪霜。通红的炉火旁,奶奶用笤帚帮他拍打着前前后后的雪,爷爷脱鞋盘坐在炕头上,我趴在炕桌上飞快地赶着作业,窗外落雪扑扑簌簌,下得正旺,柜子上,座钟的秒针滴滴答答,整个世界静极了。。

火炉子的故事终于成了一代人的记忆,现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大概只有从影视里才能略微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自然也就体会不到这些火炉子曾经有过的温度,也不知道这样的温度曾经怎样抚慰了一家人,至于“独坐火炉煨酒吃,细听扑簌打窗声”的场景似乎也永远的消失了。

火炉子的故事似乎就此终结了,但是我知道,作为儿时的记忆,作为故乡的象征它被永远的保存了下来。每当我思念故乡时,每当我和生活狭路相逢时,它就会从心里跳出来,温暖而光亮。而对于每一个风雪夜归人来说,火炉大概就是他们夜归路上的信念,可以让他们在归家路上无畏地前行。

(作者系深圳某国企高管)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