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写战争的书,但真正描写打仗的场面,却无非是“两马相交,刀去枪来,二将大战八十余合,不分胜负”之类,实乃味同嚼蜡,有意思的倒是打仗之外的东西,如那些勾心斗角,你算计我,我算计你的把戏。所以,《三国演义》流传到今天,恐怕没有哪所军事院校把它作为纯粹的打仗教材,因为里面的十八般武艺早已不合时宜,而书中的权诈计谋,在今天却备受推崇,不仅在军事上,在政治上、商业上都被广泛运用及发扬光大。据说,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就把《三国演义》作为中层以上干部的必读教材,人手一册,让他们悉心领会其中人事管理方面的奥妙。
我读《三国》,虽然不像日本人那样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在怡情之余,也往往能学到点儿用人方面的知识、技巧,激将法即是一例。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对激将法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当属诸葛亮,这位“村夫”善于揣摸别人的心理,不断地用此法促使一班将领去玩儿命,而这帮将领们被激得一愣一愣的,替诸葛亮打了不少胜仗,并为他赢得了知人善任的美誉,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聊举数例:
刘备攻打西川之时,马超受张鲁所遣,前来挑战。当时刘备身边大将只有张飞,张飞自己跃跃欲试,要和马超大战一场。诸葛亮却装着听不见,当着张飞的面对刘备说,马超英勇无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一战。张飞急了,说:“军师为什么这么小看我?我当年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大兵,难道还怕小小的马超么?”诸葛亮索性再激他一下:“那是因为当时曹操不知虚实,否则,你还有命吗?”这下张飞真急了,非要立下军令状去战马超不可。结果二人大战葭萌关,“有吕布之勇”的马超始终没占着张飞丝毫便宜,双方僵持在东川,从而为诸葛亮行使离间计创造了条件,最终马超归附于刘备。这中间,张飞能够斗志旺盛,诸葛亮的激将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刘备夺得西川后,又与曹操争夺汉中一带。同样是在葭萌关,曹操手下名将张邰领兵攻打,守将孟达、霍峻抵挡不住,急忙向成都告急。这时诸葛亮又故伎重演,说张邰非等闲可及,帐中诸将并没有他的对手,要从外地把张飞召回来才行。话音未落,老将黄忠挺身而出愿去和张邰交战。诸葛亮便说黄忠年纪太大,恐怕不是张邰的对手,激得黄忠白发倒竖,趋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壁上硬弓,连扯折两张,非要领兵去不可,并索性带另一老将严颜同行。此去果然建功,把张邰打得大败。接下去,诸葛亮又凭三寸不烂之舌,激将黄忠,让他一鼓作气,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为刘备最终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
诸葛亮不但善于激手下的将领,也善于激友军的将帅。赤壁大战前夕,他去江东作说客,就是用几句话激得孙权怒气勃勃,要与曹操决一死战。他智激周瑜的一段更为精彩。当时周瑜早已下了决心要同曹军作战的,但在诸葛亮面前却含而不露,故意说要投降。诸葛亮心里当然明白,但他也假戏真作,说,并不用牵羊担酒,亦不须纳土献印,只要把江南二乔献给曹操,就足以令其退兵了。他何尝不知“二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老婆,只不过是要借此让周瑜暴露出真面目来罢了。果然周瑜问他有何凭据,他便篡改曹植的《铜雀台赋》,说曹操南征的目的便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弄得周瑜勃然大怒,一气之下说出了自己的立场,孙、刘联盟的形成更是顺理成章了。诸葛亮自是高明,而周瑜到底是嫩了点,沉不住气,所以最终还是被他给气死了。
诸葛亮激将起别人来确有一套,但他竟也有被人家激的时候。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郑重其事推心置腹地对诸荩高说,我儿子能辅佐则辅佐,如果不堪造就,你就自立为成都之主好了。诸葛亮立刻吓得汗流满面,信誓旦旦要忠心为主,死而后已。其实,这不过是老奸巨滑的刘备故意激他表态罢了。诸葛亮正是玩了一辈子鹰,反被老鹰啄了眼。比起刘备胸中的城府来,他恐怕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吧。
人与人之间心术的较量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用人的方法得当,无须付出许多就可以让人为你奔命。在今天,我们的许多成功的管理者何尝不是如此呢,恐怕这也是日本的企业老板为手下干将们派发《三国》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