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新三板热点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三板>热点新闻

产能实现40万平米,贝特瑞旗下石墨烯导热膜项目投产

2020-12-07 08:49 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 易柏伶

石墨烯材料因具备超轻、超高强度、超强的导热性和导电性等特性,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近年来,石墨烯因较强的导电性能,被认为是提高电池充电速度、推动动力电池技术进步的重要材料,从而实现了其概念的大火。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较高的成本问题,石墨烯电池从试验阶段到量产阶段仍有一段距离。  

而在导热性能的利用方面,石墨烯散热膜如今已经在国内实现了量产领先。石墨烯导热膜是属于热管理材料其中的一种,主要应用于3C数码产品。  

12月5日上午,新三板企业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墨烯导热膜项目在福建永安投产,该项目由贝特瑞旗下深瑞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的福建工厂负责。  

该永安石墨烯导热膜新生产线的年产能可达40万平方米(80um厚度)。贝特瑞集团表示,将石墨烯材料作为公司继负极材料、正极材料之后的第三大业务板块,并在未来5-10年时间里会不断加大投入。  

深瑞墨烯技术总监王乾龙对第一财经介绍,深墨瑞烯石墨烯导热膜工艺分为原材料前处理、成膜、切片、热处理、成型这几大流程。具体为:将原材料氧化石墨分散在水中得到一定固含量的氧化石墨浆料,然后通过搅拌和物理解离破碎的方式使氧化石墨浆料形成氧化石墨烯浆料;浆料之后经过涂布烘干,氧化石墨烯通过自组装形成原始的氧化石墨烯膜,然后将氧化石墨烯膜剪裁至需要的规格再进碳化和石墨化热处理得到石墨烯膜,最后将石墨化后的石墨烯膜进行压实处理得到结构致密,热导率非常高的石墨烯膜。  

王乾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导电性和导热性是石墨烯材料的两大重要物理性能。在石墨烯电池应用方面,电池材料不仅仅包含正极跟负极,还有作为增加电极材料导电性的导电剂,以满足锂离子的脱嵌实现充放电的循环过程,此导电剂以往用的是球形碳基材料,但传统的导电剂为了满足电导率要求,限制了电池电极材料的整体填充量从而影响整体性能。而石墨烯由于其出色的电导率以及优秀的比表面积被认为是一种更好的替代材料。以石墨烯做导电填料制作的导电剂能够包覆正负极电极材料,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电导率,其使用量又非常低,因此给正负极电极材料提供了更多使用空间。由于石墨烯的碳六元环结构,将正极材料包覆完后又一定程度阻隔了锂离子脱嵌的路径。“这是到目前为止,阻碍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作为导电剂发展途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王乾龙表示。  

而在导热性能的利用方面,王乾龙表示,外围设备的匹配,以及环境因素导致的一些工艺配方的不稳定,都会影响产线的产品质量,这也是深瑞墨烯导热膜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降低成本我们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改造后还需要温度湿度等外围环境进行调控适配,为此,我们前后整整调试了一年的时间。”王乾龙对第一财经透露。  

“中国石墨烯产业实际上是在全球领先的。欧美研发能力较强,但中国具备较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以市场化为导向,就能量产。”王乾龙表示。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石墨烯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560亿元,2022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到2365亿元。  

深瑞墨烯市场总监廖祥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石墨烯导热膜在市场主要应用在终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以及高清电视等面板领域。“以5G手机为例,5G手机的发热量要比4G手机大2.5倍以上,如何疏散其发热量是一个难题。相比于传统散热材料,石墨烯导热材料能够更好的满足此类产品的热管理需求,对传统导热材料有很好的替代和升级的作用。”  

“目前我们具体的客户是OPPO,其他几个手机厂家也是潜在的一个客户群体。”廖祥表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