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轨道交通领域 科安达打造“小巨人”矩阵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e公司 李曼宁2021-09-16 19:42

“只要有两根钢轨,就有我们。”从铁路,到城市轨道交通,成立20余年的科安达,已先后成为铁路雷电防护产品、地铁信号计轴系统两个领域的隐形冠军。

近日,证券时报“走进专精特新小巨人”采访团走进科安达,证券时报副总编辑高峰与公司总经理张帆面对面深入交流。

采访:证券时报副总编辑高峰(左) 嘉宾:科安达总经理张帆

2019年6月,科安达成为工信部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公司提出的“1+2+N”发展战略与专精特新“小巨人”定位不谋而合。张帆介绍,“1”是指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主业不会离开这两根钢轨;“2”代表防雷、计轴两个主营细分领域;“N”就是要不断地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开发新产品,在更多细分领域做到专精特新。

在张帆的规划中,科安达未来不做“大巨人”,而是要打造“小巨人”矩阵。

聚焦轨道交通 踏上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12月26日,上海地铁10号线(二期)、上海地铁18号线(一期南段)、合肥地铁5号线(南段)、郑州地铁3号线(一期)、南昌地铁3号线同步开通。这是科安达的高光时刻之一,一天之内,公司参建的5条线路齐齐发车。

“时代成就一个公司”,在张帆看来,科安达自1998年成立以来,先后赶上了我国铁路大提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干线开始使用计算机联锁系统,但微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受雷电灾害的概率非常高。据张帆介绍,当时京广线上使用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联锁设备,但是整个车站设备被雷电击坏,铁道信号控制系统瞬间被雷电打回原始信号灯时代。雷击问题成为了铁路提速过程中的最大痛点。

当时亟需“懂铁路,会防雷”的人才,铁路部门找到了张帆。张帆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对铁路需求和设备较为了解。更重要的是,科安达成立初期便在银行领域积累了防雷经验。

接到防雷业务需求后,科安达迅速投入全部资金,开发了3套模具,仅用时3个月,就研发出铁路系统防雷产品,并在广州北江村编组场站进行试点。“以前那个站年年遭遇雷击,我们的系统投入运营后再也没被雷击过。”张帆说。

2006年,科安达针对性研发出的专利产品防雷分线柜,被原铁道部纳入铁路信号防雷标准配置并要求全面推广使用,为既有铁路的防雷改造奠定了基础,使铁路雷害率降低93%。

这是科安达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公司由此走上了聚焦轨道交通领域之路。科安达现已完成全国5000多个火车站场防雷工程。其中武广客专、上海虹桥、成都北编站、武汉北编站、广州南站、青藏铁路等防雷工程已成为行业标杆。

防雷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科安达又把目光投向控制类产品——计轴系统。计轴系统是列车定位技术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检测并计算车轮数量的方式完成列车位置的检测,相当于信号系统的“眼睛”,关系着列车的安全运行。

切入该领域同样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防雷产品积累很多客户后,不断有客户对我说,既然你们对我们的系统这么熟悉,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做控制类产品呢?在他们看来,计轴系统可以说是国内引进最不成功的系统。”当时该系统由西门子、泰雷兹等国际厂商垄断,但其产品却在国内水土不服,故障率很高。

2007年,科安达从德国Tiefenbach引进计轴系统,“我们在广铁上实验时,发现国外的不能直接在我们国家的铁路上使用。国内铁路是客货混运,环境干扰更多,更加复杂。于是我们从引进系统的第一天,就对技术进行了适用性改造。针对国内地铁的运营模式、运营思路进行开发。5年前,我们对系统进行了颠覆性开发,现在用的这套系统就是我们自主开发的数字化产品。”

科安达研发的计轴系统第一次投入使用是在深圳地铁2号线上,这也是深圳首条使用计轴系统的地铁。

“2号线开通当天,我去到终点站赤湾站一看,四边还是荒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 ,开通后这十几年的发展太惊人了,可以说我们是赶上这个时代了 ”张帆感叹道。

深铁2号线成功运营后,5号线、7号线、9号线……公司订单纷至沓来。

计轴系统逐渐成为科安达成长的“第二曲线”。“真正让我们快速发展起来的就是地铁大批量使用计轴系统”,张帆说。正是抓住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契机,科安达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式增长。

截至目前,科安达计轴系统先后在全国近40个城市、超过180条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应用,并在部分铁路线路逐步推广,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因为在防雷业务第一曲线达到峰值前,科安达前瞻性布局了第二曲线业务。两项业务叠加发展之下,公司近年业绩稳健增长。2017年至2019年,科安达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达30.66%。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公司业绩仍延续上升态势,净利润同比增长10.89%。

在收入结构上,今年上半年,公司轨道交通领域收入为1.8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98.99%。其中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贡献了公司超八成的营收。盈利能力方面,2021年半年报中,科安达实现净利润约7297万元,同比增长逾12.43%。期间公司销售毛利率达62.88%,净利率达38.22%。

需求激发创新 研发人员占比超三成

2019年5月,科安达成为工信部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同年12月27日,公司在深交所敲钟上市。

“小巨人对科安达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对科安达20多年致力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事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我们的追求,既然专注在细分领域就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要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理念,在领域内潜心钻研、沉淀积累。”张帆说。

2020年12月,科安达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意味着,“轨道交通领域隐形冠军”的标签再度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进入2021年,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码。今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21年7月30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出现。这也促使科安达等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获得了资本市场更多的关注。

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够被冠以专精特新 的称号,张帆认为,专精特新应该是对于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这一类排头兵企业而言。

今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强调,“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张帆深以为然。科安达自成立一直秉持“以科技为先导”的理念。“没有平白无故的创新”,在她看来,客户有需求,公司能解决需求,才能谈创新。“有些客户甚至不知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专注做产品的公司才真正知道用户的需求。”

科安达的创新实际上是不断在我们既有的产品上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进行持续创新更迭的过程。公司在推出第一代产品时便已完成对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并进行产品测试,与此同时,第三代产品也投入研发。在不断更迭的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将创新成果不断加入到新一代的产品中,做到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张帆表示。

轨道交通运输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要求极高,其中产品需要通过如CRCC、SIL4级安全认证等严格的认证要求,因此具有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据了解,科安达产品一般10~15年为一个更新周期,平时会根据站点的实际情况进行维护或换新。“我们产品的生命周期会比其他行业长很多,但我们不会因为周期长就不做研发。”张帆表示。

近年来,科安达持续提升研发投入。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1~6月,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69.30万元、1939.97万元、3144.88万元和1822.19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7%、6.05%、8.72%和9.55%。

在研发人员配备上,截至2021年6月末,科安达拥有研发人员117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32.77%,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占研发人数的11.97%。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董事长郭丰明、总经理张帆均为高级工程师,同时张帆还兼任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围绕“1+2+N”战略 不做“大巨人”

在2020年报中,科安达提出将采用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夯实核心竞争力。其中,公司内生式发展将围绕 “1+2+N”的产品发展战略。

张帆介绍,“1”是指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主业不会离开这两根钢轨;“2” 代表防雷、计轴两个主营细分领域;“N”就是要不断地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开发新产品,在更多细分领域做到专精特新,成为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目前,科安达在现有两大主营产品的基础上,拓展了智能诊断系统、智能运维系统、信息安全系统、道岔融雪系统等产品,并逐步推广于市场。

其中,科安达新产品道岔融雪和智能监测产品已投入市场,并形成销售,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在N方面我们已经准备了3、4个产品,有的产品从6年前就开始研发布局了,我们很有耐心,首先是要把产品做好,我们一个产品从推向市场到真正形成大规模的销售,平均需要6年的时间,我认为做销售需要形成势能,当产品是真得契合市场需求,我们适时把产品推出去。”张帆说。

在外延式发展方面,科安达依旧立足轨道交通主业。“公司一直关注上下游及行业相关领域。基于协同发展,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我们对投资和收并购公司保持中立的态度,在综合考虑市场资源协同性、人才团队匹配度和契合度,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基础上,秉承着对广大股东负责的态度审慎选择,我们将避免盲目扩张,努力推动公司的稳健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用优良的业绩回报投资者。”张帆介绍。

通常,在“专、精”的发展模式下 ,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性风险较低。但与此同时,有限的市场容量、政府反垄断措施等可能给企业营收的持续增长带来挑战。

对此,张帆认为,企业应该坚持长期专业化的战略布局。“我们的产品是通过不断迭代来创新的,并非在原有技术上进行垄断,而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创造新的技术突破,并寻求新的增长点。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以外,我们还坚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主动外延至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市场容量。”

疫情期间,科安达继续推进海外战略。2020年,科安达向子公司香港科安达增资7000万港元,并由香港科安达向二级全资子公司KEANDA GmbH增资800万欧元。

对于未来,张帆称科安达的愿景并非升级成为“大巨人”,而是要做“小巨人”矩阵。

“未来的科安达不会由一个小巨人长成一个大巨人,而是从一个小巨人成长为N个小巨人。我们将不断开拓更多的细分领域,并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精益求精,打造出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引领更多细分领域发展,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张帆表示。

科安达:以科技为先导 助力安全到达

2021年7月20日,一场特大暴雨席卷郑州地区,致城区地铁全线停运。9月12日,郑州地铁首批3条线路时隔近2个月恢复载客。郑州地铁恢复往昔热闹,这其中,科安达也出了一份力。

汛情发生时,科安达第一时间成立郑州地铁突击队,迅速完成了郑州地铁2号线、3号线、5号线、14号线的抢险工作。截至目前,公司仍有多名管理人员与技术工程师在进行灾后抢险的收尾工作。

科安达能够高效投入到抗灾抢修中,也源于公司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均有设立办事处提供售后服务,能够及时响应突发需求。

在创新之都的深圳,诞生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在这些企业中,耕耘传统制造业的科安达并不显山露水。公司成立于1998年,出生在“中国电子产品第一街”的深圳华强北,总部现位于福田中心区的国际创新中心大厦。尽管大众可能对这家公司感到陌生,但其产品却关乎到人们的交通出行。譬如在深圳,除了深铁1号线,深铁其他线路均使用了公司开发的计轴产品。

“做这个行业很有幸福感,每次我们有线路开通,都是朋友圈员工刷屏的日子。”在采访中,“幸福”成为科安达总经理张帆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

也因为这份幸福感,科安达一直专注于轨道交通领域,并成为行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

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现已处于集中投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2012年~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持续增加,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6.43%。

在铁路领域,自2014年起,我国铁路投资已连续7年维持在每年8000亿元的投资水平。2021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

专注的驱动力在于研发创新,创新的首要资源则来自人才。科安达人员规模不大,但“技术人员含量”相当高。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员工总计357人,其中博士和硕士17人,大学本科160人,本科以上员工占比44.82%;研发及技术人员16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30多人拥有十年以上轨道交通行业研发或生产、工程实施的从业经历。在张帆看来,公司有很多老员工,他们对公司及产品越做越熟,就像“老中医”一样。

行业越做越深,竞争壁垒也越筑越高。以公司主营的计轴产品为例,该产品对准确率和抗干扰能力要求极高,特别是要保障列车运行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不受干扰地实现正常运营。基于行业本身对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严苛要求,以及研发所需要的长周期和源源不断的投入,很多企业都没办法短时间实现。

此外,行业主管部门对进入国家铁路市场的企业、产品采取了严格的行政许可或者认证制度,且认证周期相对较长,对新进入者形成了高认证的壁垒。值得一提的是,凭借长期的研发积累,科安达已取得先发优势,公司为首家获得铁路产品CRCC认证证书和城轨装备URCC认证证书的计轴设备生产商,并获得最高安全SIL4认证。

“一个行业做到一定程度,客户就会找上门来,做熟一个行业也挺幸福的。就像你买辆车,买完需要售后服务,过了10~15年,你还得换车。”张帆笑言。

科安达于2019年12月登陆A股市场,尽管已是两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但截至目前,公司市值仅逾3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巨人”企业。

“我们这些年一直专注主业,公司在深圳的办公地都是租赁的,上市后,我们更是专注主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用优良的业绩回报投资者是我们的追求。”张帆说。

若将科安达的名称拆解开来,即“科技”、“安全”、“到达”。这恰如公司向外界展示的形象:以科技为先导,助力安全到达。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