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长跑健将李巍:投资是一种自我修行,要有持续发现Alpha的能力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2-01-24 15:22

7c4496b94d493249637292a54d9d3a2.jpg

在公募行业,李巍是一位低调的“长跑健将”。

据猫头鹰研究院统计,截至2021年底,管理一只产品超过10年,且年化收益超过20%的基金经理,只有4位。李巍是其中之一,和朱少醒、余广、杜猛相若。

这样的战绩,算是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但他深藏若虚、不见圭角,管理规模保持在百亿出头,远离所谓的“顶流”光环。

一些熟悉他的圈内人评价,无论是对上市公司的覆盖广度,还是对投资本质的洞察深度,李巍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于投资,李巍有一种进退有度的智慧:“你得跟市场保持距离,但又不能离得太远。”同时,他强调用正确的方式做投资:“它会保护你没有那么快被‘后浪’拍死。”

跨界入行:

从券商自营投资到明星基金经理

2005年研究生毕业那年,李巍一门心思扑在了论文上,等回过神来,春招已经进入尾声。机缘巧合之下,这位北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一场大型校内招聘会上,邂逅了同样姗姗来迟的广发证券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巍投递了简历。之后收到面试通知,又历经几轮考验,他进入广发证券自营部。

2005年5月,李巍正式上岗实习。当时正值股改第一批公司发布方案,上证指数一路跌到998点。李巍和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开玩笑说,自己抄了个历史大底。事后看,的确如此。

刚到广发证券自营部时,李巍负责行业研究,主要覆盖医药和交运领域,间或看一些别的行业,研究面涉猎比较广。

几年后,广发证券自营部开始设立投资账户。年轻能干的李巍被领导相中,负责管理其中一个账户。干了两年多,因为业绩出色,他在2010年加入广发基金权益投资一部,并于次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

好的投资一定紧跟时代的脉络。2011年9月20日,广发制造业精选宣告成立,李巍由此开启基金经理生涯。之后的十年里,伴随着京沪高铁建成,“复兴号”列车问世,港珠澳大桥和上海中心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制造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在这场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中,一大批优秀的上市公司脱颖而出,常年深耕制造业的李巍在十年间斩获颇丰。据Wind统计,截至2021年末,广发制造业精选10年累计回报630.6%,年化回报21.32%。由此,李巍也成为全市场仅有的管理单只基金超10年且年化回报超20%的4位基金经理之一。

非科班出身,李巍在10年公募投资生涯中取得出类拔萃的业绩,背后除了时代赋予的机遇,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反思与迭代。

广发制造业精选成立十周年前夕,李巍面向投资者做了一场直播交流。谈及职业生涯最深刻的体会,他坦言:“一个好的投资人,很难说自己的投资体系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反思,去优化自己的投资体系。”

反思迭代:

三个阶段的成长与变化

“投资是一种修行,最终是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回首十年公募投资历程,李巍归纳为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2011年-2015年。早期做投资时,选股维度相对单一,李巍更看重企业未来两三年的增长,主要关注增速和市盈率。

2012年,全球电子产业链向大陆转移,新能源(光伏、风电等)蓬勃兴起,他开始着重研究电力设备和电子。

但市场的风向很快掉头。2013年之后,传媒游戏整体启动,“互联网+”风潮兴起。对科技新产业的关注和能力圈的不断扩展,是李巍当时的一大进步,“虽然后来有部分公司被证实商业模式存在瑕疵,但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思路还是沉淀下来了”。

2015年前后,A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中小市值股票短期内涨幅巨大,李巍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怎么给科技公司进行估值。

这一阶段,他的思考方式变得更加多维,选股更多考虑长期空间和终局变化。这段经历,也为2019年科创板成立后,他把握新一轮的科技行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末,李巍自2019年6月11日开始管理的广发科创主题3年封闭运作基金,累计回报163.68%,年化回报46.01%。

“最宝贵的投资经验往往是在最痛苦的时间段获得的。”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顺遂之后,2016年-2018年,李巍遭遇了业绩“滑铁卢”。

尤其是在2018年的熊市中,组合净值出现较大回撤后,他做了很多反思。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中证800指数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多年的财务报表拿出来反复翻看,发现不同的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资产结构和商业模式,对成长性的平衡有了更深的认识。

经过深刻反思后,李巍开始更加注重组合的波动,思考如何在做好防守的情况下再考虑进攻。体现在投资方法论上,他引入更多维的选股模型,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投资体系变得更为全面,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回报。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李巍的投资风格变得更加“稳重”。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2018年之后,他开始降低对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希望通过更低的换手率,寻找赛道景气度高、公司质地优良的标的,来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

风格画像:

以价值为基础的均衡成长型选手

如果给李巍做一个投资风格画像,可以概括为“以价值为基础的均衡成长型选手”。

他直言自己对企业的成长性的偏好:“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我们大部分时候赚的钱,还是来自企业价值增长带来的市值增长。”

早期选股票,李巍对成长性特别看重,如果企业增速高,能接受比较高的估值。经历了2018年的波动教训后,开始格外关注商业模式。因为他认识到,如果一个公司只有收入和利润增长,生意模式却不好,这种增长难以持续。

李巍想明白了一件事:成长看似是过去以及未来的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增长,本质是企业牺牲了当期的盈利能力或盈利质量,做了比较多的资本开支,以此来获得未来的收入和利润增长。

在持仓均衡这一点上,李巍有着严格的投资纪律,对任何单一行业很少买超过30个点,对单只股票很少主动买5个点以上。

他分享了一个案例。2020年上半年,医药板块一骑绝尘。当时全市场排名前50的公募基金,有40多只是医药基金,很多全市场基金医药配置比例都在20个点以上。李巍却主动把医药的比例从10个点以上下调至6、7个点。

李巍的减仓是为了回避风险,“在考校一个投资人能不能真正客观理性的时候,相较于做预测,我们更需要给自己划一条底线,即一旦低于这个标准,无论如何都要有所行动的底线”。

站在那个时点,李巍认为医药的阶段性超额收益太强,资金的博弈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交易拥挤和高估值,且没有明显超预期的东西,“所以我在那个阶段减了,减了之后再想办法找Alpha”。

在李巍看来,风控体系就是不能让最坏的情况发生,即使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是错的(风险没有发生),但控制了风险的敞口。从长远看,组合的收益率会因此受益。

“本质上我是想赚价值发现的钱,最后有一波交易可能赚的是趋势的钱、市场情绪的钱,但这本来就不是我该赚的钱。”李巍始终觉得,作为一个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要有持续发现Alpha的能力,尊重市场,感受周期,与优秀公司为伍。(CIS)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