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启示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蒋光祥2023-09-07 06:59

蒋光祥.jpg

【灵光一闪】

接下来还需要研究出台更多鼓励生育与养老助老政策配套措施。三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好思路。

蒋光祥

近日围绕产业与民生的政策利好不断,尤以国务院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令人既意外也兴奋。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90后左右的“夹心层”,对于自身个税起征点的“变相”提升,举双手欢迎。“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这几项可以回溯至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政策,据测算最高可为每人每年减税几千元,即便对于一线城市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数目,给孩子买一个平板电脑是够了。叠加各地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调、认房不认贷消息的落地,“夹心层”们作为“主劳力”也好,“中产”也罢,这种被关怀的感觉着实不错。

实事求是地去看,三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调整,实属“高招”,避开了个税起征点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点,作为一种耗资较少的对冲思路,实实在在给当前我国生育率下降的现实问题一个解题方法。我国出生人口下降,更多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出台已是迫在眉睫。之前坊间建议多如牛毛,诸如“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等“网红”款建议虽令人咋舌,也凸显问题已经足够吸睛。虽然近几年也有多地(二三线城市居多)出台了二胎乃至三胎政策配套措施。但我们深知,孩子生出来容易养育难,房子够不够住,有没有老人帮忙带,将来教育问题上要不要“鸡”,会不会“卷”,都是令人头大的事情,想必这些年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父母感触更深。这可能也是当初二胎政策出台,身边不乏有勇于尝试的朋友,但有三胎想法的人迄今鲜见的主要原因,因而官方版配套措施越接地气越佳。

当然,在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之外,还需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确定和调整机制,这样才能给“一老一小”问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诸如普惠性养老和托育服务供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改造,三孩生育支持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否则,生育年龄后移,高龄孕产妇“想生却不敢生”,按照目前的医保政策,除几种特定疾病之外的不孕症患者到不孕不育生殖专科就医无法享受医保。同时,“试管婴儿”等辅助生育技术生育相关基本检查、基本治疗药物和辅助生育技术的手术费等全部需要自费;一二线双职工家庭只能将0-3岁婴幼儿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有人生没人带”,“二胎没决心,三胎不敢想”;未孕女性工作难找,或受隐形歧视,或担心产假回来没岗位,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对于正常生育的鼓励,对于养老助老的重视,都需要基本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的制度保证。一次性解决不现实的话,亦可分步纳入。

正如相关部门表态,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到了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是,前两次二孩生育政策促进了生育率提升也是不争的事实。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接下来还需要研究出台更多鼓励生育与养老助老政策配套措施。三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好思路。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