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H”打通境外融资渠道 提升北交所标的交易价值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钟恬2023-07-08 07:39

近期北交所与港交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北+H”上市模式正式落地。业界分析认为,这为北交所打开了境外融资渠道,有望提升北交所标的的交易价值,增加其对各类投资者的吸引力。事实上,目前A+H板块中就有曾经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例如君实生物、金力永磁、亿华通等,显示部分新三板及北交所公司也有两地同时上市的需求和实力。

而业界还预期未来互联互通望再进一步,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望更快迎来“北港通”机制。不过,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认为,“北港通”落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会在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0家左右;二是北交所个股已纳入跨巿场成份指数样本股。

“北+H两地上市模式的落地,是之前沪深A+H、股转+H模式的延伸,是北交所的开放化和国际化,为北交所上市公司境外融资打开了便利之门,提升北A上市公司的融资可能、估值功能和交易机会,促进北A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周运南说。

事实上,港股市场一直是新三板公司摘牌后上市的热门目的地。今年以来已有6家新三板摘牌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分别是北森控股、中天湖南集团、乐华娱乐、润华服务、正味集团和亿华通,而其他已向港交所递表的企业还有泰丰文化、友宝在线、美中嘉和、泉源堂、慧居科技、宜搜科技、乓乓响、天图投资等。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从2018年君实生物、汇量股份等新三板公司成功在港上市后,最近5年已有近50家公司登陆港股,其中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13家和21家,当中就诞生了泡泡玛特、思摩尔国际等备受瞩目的明星公司。

在市场人士桂浩明看来,北交所成立以后,一些北交所公司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就提出了“北+H”的概念,“现在这政策落地了,应该说动作、效率还比较快的。”

桂浩明认为,部分北交所公司存在H股上市的需求,主要是北交所成立以来,由于流动性等各方面的问题,股价、估值不是很理想,对应地,北交所公司的融资能力比较弱,总体上远不如主板以及一些创业板、科创板公司,“大家也都注意到,北交所公司的发行规模总体上要比其他交易所小一点,尽管最近发行的公司数量不算少,但是融资量不大,这也使得一些基于发展的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需求寻找融资渠道。从现在来看,尽管北交所公司也可以转板到科创板、创业板,但这方面实际成功案例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到港交所去挂牌,实际上就是两地同时挂牌,可能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开源证券认为,“北+H”落地是之前A+H模式的延伸,将进一步拓展内地和中国香港A+H模式的惠及面,有望为北交所带来更多新鲜血液,也可能提升市场整体估值水平。

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当前的“A+H”股票已扩容至148家。开源证券表示,根据A+H股数据来看,多数企业选择“先H后A”模式,“北+H”提供了港交所公司回A新途径,或有望为北交所带来新鲜血液;此外“北+H”模式为北交所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利于上市公司提升其竞争力及国际化水平,对提升公司估值及二级市场活跃度较有优势。

那么,哪些北交所公司更受香港以及境外投资者欢迎呢?

桂浩明预计,首批到港股挂牌的北交所公司有两大类,一是有较强融资需求,而本身现金流量比较好,营业状况也不错的公司,“港股市场多数投资人会喜欢那些业绩稳定、现金回报持续的企业,比如说像物业类公司。就是说,那些业绩比较稳定、利润也不错的企业,比较有可能被香港投资者接受。”

另一类是符合港股对创业型企业业绩的特殊安排的公司,比如说像生物医药类公司,哪怕是亏损甚至没有主营收入也能上市,这类企业特别需要资金支持,也符合香港一些创新规则。

此外,业界普遍期待在“北+H”落地后,北交所与港交所的互通举措得到进一步推动,尽快搭建“北港通”机制。不过,业界人士也认同,“北港通”机制的推出还需等待时机。

“由于沪港通和深港通已经成功运行多年,所以在制度上推出北港通并不是难事,但落地时机可能会在北交所上市公司达到300家数量左右且北交所个股已纳入跨巿场成份指数样本股之后。”周运南说。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