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吴家明2023-04-26 17:35

规模盛大的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即将在4月27日至28日召开。2018年,光明成为深圳最新行政区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就赋予其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任务。5年的时间过去了,“光明科学城”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科学城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建设合力越发强劲。

据悉,作为本届论坛主会场的光明科学城位于光明区东部,总面积99平方公里,于2018年4月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称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目前,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2所大学校区或过渡校区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加快推进。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设施将于今年投入使用。超算二期已开工建设。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等设施将于今年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目前,光明科学城初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2个规划、1个意见、1个条例”以及一批配套政策。《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即将出台。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挂牌运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运、转”机制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此前发布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展望2035年,光明科学城将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长起2-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此外,光明科学城将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得到全面激发。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展望未来,深圳将通过科学活动能级提升,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