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 中国ESG生态持续完善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杨霞2023-01-19 04:00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 杨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论述为我国ESG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基础,也为我国未来ESG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ESG蓬勃发展,在政策体系构建、ESG信披、ESG投资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ESG生态不断完善。

ESG政策:

小步疾行 不断完善

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是国内ESG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2年国内在ESG监管政策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信披政策方面,2022年1月沪深两大交易所分别更新了《上市规则》,首次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将ESG信息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之一;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更多央企披露ESG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覆盖。ESG信披标准方面,目前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并未给出统一的模板。各类团体标准在2022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企业ESG披露指南》等超六项标准集中发布,其影响力有待进一步观察。

整体来看,ESG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监管层充分考虑国内发展现状,政策出台呈现小步疾行的特点,未来以下趋势将不可避免:

一是强制信披的范围将逐步扩大。综合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强制信披是大趋势。目前国内部分板块已强制要求披露ESG信息,包括上交所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深交所的深证100样本公司、科创50样本公司等。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欧美国家尚有差距,预计未来政策仍以提倡和鼓励单独发布ESG报告为主,并逐步扩大强制信披的公司范围,央企和金融机构将率先实现ESG信披全覆盖。

二是信息披露标准将逐步统一。国内ESG信披标准较多,国资委、深交所和上交所各有一套标准,国际标准引用较多的包括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准则(SASB)等,企业进行体系选择时难以准确定位,满足所有体系的要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标准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将推动统一标准的建立。因此预计国内将继续吸收国际ESG披露标准的优点,同时结合国内实践情况,逐步推出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标准。

在双碳战略方面,去年我国出台了一些关键细分领域的碳达峰方案,包括城乡建设领域、工业领域、能源领域、科技支撑领域等。尤其是三部委联合发布的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致力于推动中国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市场发展。

此外,2022年深圳和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强制或鼓励辖区内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深圳配套出台了《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为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规范指引,湖州、重庆等地陆续发布绿色金融发展相关政策,有望带动其它城市和地区同步跟进。

ESG信披:

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上市公司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ESG实践和信息披露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响应双碳、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二是满足监管机构要求。

截至2022年末共有147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的ESG报告,占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三成,披露数量和比率均创下历史新高。横向对比来看,2017年~2022年上市公司发布单独ESG报告数量分别是867家、939家、1000家、1121家、1472家,其增速可见一斑。

从信披内容的质量来看,因为目前国内暂无统一标准体系,上市公司披露水平参次不齐,核心数据公布较少,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占比不足一成,气候变化风险、能耗、水资源消耗等关键数据披露率处在较低水平。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首先国内信披率将继续提升。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前仍有超过七成的公司未发布ESG报告,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随着国内ESG监管政策完善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将倒逼部分上市公司提升信披水平。此外随着欧美等地ESG新规陆续落地,部分跨国企业将提高对产业链公司的ESG要求,推动国内相关公司加快披露相关信息。

三是信披质量继续提高,核心数据披露意愿增强。据中上协报告显示,以中证800指数成份公司为例,环境和社会维度实践的信息披露近年来不断改善,并在2021年有较大程度提升,主要表现为加强了碳排放、用水情况等信息的披露,员工学历性别构成等已逐渐成为披露“必答题”。随着上市公司ESG治理水平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有望进一步增强。

四是气候变化关注度上升。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现,气候变化风险议题站上“C”位。嘉实基金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后,气候变化议题成为ESG体系中更加核心的议题。气候变化风险强调环境变化可能对企业产生的财务影响和应对措施,目前主要参考的披露标准是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报告)。据悉美国SEC即将推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准则,港交所则计划在2025年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披露气候风险。国内关于该议题的披露数量不多,但近年来有持续增加的趋势,预计未来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自愿采纳TCFD的数量将增加,气候信息披露水平将逐步提升。

ESG实践:

从成本项转为创新增收项

上市公司是ESG发展的参与主体,近年来其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据Wind数据显示,A股公司ESG管理实践平均得分由2018年的4.09分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4.6分,2022年因评级要求提升,平均分仅小幅下降0.08分,但整体仍好于2020年,反映出A股在环境、社会及治理三个维度的管理实践在逐年加强。部分上市公司在接受访谈时也提到,ESG实践不仅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

从发展趋势看,“ESG从一个可选项和成本项,变成一个必答题和能转化为效益的创新行动”,北京秩鼎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相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刘相峰认为,从业务场景看,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从开展业务到投融资到降本增效,都与ESG息息相关。首先企业在拓展国际业务时,会发现国际客户对ESG的要求都比较高,企业在ESG能力建设方面进行投入和提升,将能够大幅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其次,根据监管指引,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券商、资管等金融机构把企业的ESG绩效纳入到投融资决策中,这就要求企业提升ESG治理和披露水平,以帮助企业获得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ESG行动:“双碳”时间表和

路线图加速出台

2020年中国发布“双碳”目标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目标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在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方面明确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体系,落地更多的细化政策。碳交易方面,作为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上海碳交易市场上线近一年半总体运行平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2.29亿吨,累计成交额104.48亿元。其中2022年12月成交额14.59亿元,创年内新高。

上市公司是碳排放大户,占全国总额近一半左右,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可谓“举足轻重”。2022年上市公司围绕双碳愿景,普遍展开布局或加速实现低碳转型,并初见成效。据中上协统计,已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公司中,中证全指成份公司平均碳排放量降幅明显,较去年同比下降73%。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双碳政策的逐步推进,企业将加快公布减碳目标和行动规划。究其原因,一是和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目前公布减碳目标的公司数量占比不足1%,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全球500强企业中仅有30%的企业制定了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年该比例大幅提升至89%,远超国内上市公司水平。二是互联网巨头集中发布双碳规划,同时带动生态体系中更多企业跟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典型如2022年阿里巴巴正式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提出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腾讯和京东也提出了具体的减碳目标。除了头部明星企业外,调研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正在加快盘查碳排放数据,探索构建完整的数据收集体系,尽快推出明晰的减排目标和方案。

ESG评价:

百花齐放 “和而不同”是趋势

ESG评级是衡量企业ESG绩效的重要方法,能够为ESG投资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同时为企业实践提供衡量标准。目前国内外ESG评级机构数量超600家,其中海外ESG评级体系发展较早,MSCI、富时罗素、标普等评级机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国内来看,随着ESG投资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也涌现出不少ESG评级机构,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过去一年国内主流ESG评级机构在多个方面取得有效成果,具体包括评级方法不断完善、评价范围更全面、数据时效性不断提高、评价标准的透明度持续增强、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评级数据产品“出海”提升影响力等。整体来看,国内ESG评级机构仍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探索阶段,评价对象基本局限于国内的上市公司,国际影响力较为欠缺,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评级体系的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构建中国特色评级体系是ESG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内ESG标准和体系将呈现出“和而不同”之势。2022年初央行等四部委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建立ESG评价标准体系。2022年11月成立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业委员会提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同的ESG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都体现了这一思路。

ESG投资:

顺风启航有望快速增长

近年来ESG投资浪潮席卷全球,投资金额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国内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实施,2021年以来ESG投资发展驶入快车道。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统计,截至2022年末,境内成立的ESG投资基金合计273只(不同份额未合并),累计发行规模超3150亿元;其中2021年新成立69只,接近过去5年的总和,成立数量创历史之最。

除了权益资产之外,其它绿色资产规模也快速增加。ESG理财产品迅速扩容,2022年新成立65只ESG主题产品,数量较2021年翻倍。ESG债券方面,截至2022年末境内累计发行超过4.2万亿元,其中仅2022年发行ESG债券740余只,发行规模超1.5万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展望未来,国内ESG投资规模将继续攀升。一是因为当前ESG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但占国内公募基金比例不足2%,和国际总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社保、险资等长期资金有望继续提升ESG投资比例。2022年11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表示,社保基金将构建系统全面的可持续投资管理体系,建立各资产类的可持续投资策略指引和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将可持续投资考虑的环境、社会、治理(ESG)等因素整合到基金投资管理的全流程中。2022年12月,全国社保基金ESG投资组合正面向公募招标,涉及可持续投资产品和战略新兴产品,其中可持续投资产品主要投向ESG领域。

ESG趋向: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举

ESG理念与标准源于海外。中国的ESG的发展,既要与国际ESG标准积极接轨,也要推动ESG的本土化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议题。近年来,我国监管层、金融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中国在ESG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方面,由中国参与的多项金融可持续发展标准陆续出台,包括央行牵头制定的G20(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关于金融支持高碳行业有序转型的政策框架以及《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2022年9月ISO(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正式发布《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项目、活动和资产环境准则指南》(ISO14100),是由中国机构和专家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

另一方面,中国高度关注和参与国际ESG标准制定工作。2021年成立的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委员会)备受各界关注,该机构由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起,目标是建立全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和现有的财务标准形成两大支柱。2022年3月ISSB发布了两份标准草案,吸收合并了市场上多个标准体系,并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财政部和证监会都正式反馈了意见,在肯定总体方案的同时,提出一些中方关切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加强ISSB标准的包容性,以便能够适应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还有中小企业等不同情况。近期ISSB宣布将在北京设立办公室,进一步促进ISSB的全球化布局和合作。

此外,中国机构积极参与ISSB的工作,2022年6月ISSB任命中国财政部代表担任委员;8月ISSB任命世界银行原副行长华敬东担任副主席。此前的4月ISSB成立了特别工作组以加强全球基准和世界各地标准的兼容性,成员包括中国财政部。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