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荀玉根:策略研究六连冠背后的15载修行路
来源:新财富作者:何倬2022-11-22 19:00
(原标题:从教师到分析师,成功预测牛市开启和调整,海通证券荀玉根:策略研究六连冠背后的15载修行路)

策略研究属于中观研究,研究体系庞大,影响变量多,从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到市场情绪等都要涉猎,对研究者的挑战极大。策略研究对行业研究的引领作用,也使之在研究所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竞争异常激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是截至目前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策略研究第一名最多者,但光环之下,他更多感受到的是行业苦行僧式的逆水行舟。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

作者:何倬

原标题:《海通证券荀玉根:策略研究六连冠背后的15载修行路》

2007年,在大学任教的荀玉根转入证券研究行业,勤奋是他追赶同行的武器——地铁看研报、日常最少工作12小时……他用3-4年时间建立策略研究框架,2011年,他最终在海通证券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从新人成长为成熟分析师,荀玉根对研究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一,追求“大而整”;二,慢慢“懂取舍”。而他的研究开始显著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认可,则与其两次研究的突破密切相关:一次是2013年,他将研究重心从经济周期波动转向产业结构转型;另一次是2016年,他调整和丰富了自己的研究框架,用更长期视角去思考市场,做更多国内外对比分析。

如今荀玉根已入行15年,外人看来他的生活很枯燥,除了睡觉、吃饭、上下班之外,其他时间都会投入到工作中,但是他本人乐在其中,“弄清楚一个问题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并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维持输出端的质量,他非常注重输入端的补给,工作之外,跑步听书是他最大的休闲方式,至今他保持每年听书300多本、精读50多本的习惯。

01、从教师到分析师,三年多时间建立策略研究框架

入行之前,荀玉根曾在高校就职,他坦言当年想进入证券行业,苦于熊市阶段证券公司纷纷在裁员,更谈不上招人了,于是他先在高校继续蓄势。2007年趁着大牛市期间券商大规模招人,荀玉根终于如愿加入证券行业,开启了证券研究工作。

荀玉根是经济学博士,即便有着较强金融知识储备,他刚开始接触策略研究时,也有点不知所措。他坦言,策略研究综合性很强,既要懂宏观经济,还要懂中观产业,市场情绪的研究也不容忽视,研究体系非常庞大,影响变量太多了。

于是,他采取了模仿的方式,观察前辈及同行的研究,然后照葫芦画瓢。第一年,他将精力放在宏观经济与大类资产的关系上,拆解各类宏观经济指标,自上而下专研投资时钟对股市的影响。第二年,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行业研究上。策略研究需要积累对各行业的认识,不求对每个行业都精通,但至少了解大致情况和关键指标。荀玉根从大类行业入手,学习各种产业链知识,例如金融地产、周期资源、制造业、消费等。

荀玉根的学习方法很简单:下苦功夫。他回忆,当年他每天下班前,会将各行业最知名分析师的深度报告打印出来,在地铁上看。

作为研究所最勤奋的分析师之一,荀玉根通过学习,充分了解了宏观经济数据、不同行业、资金面、估值等变量,由最初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到掌握各个变量的意义及其背后的传导逻辑,渐渐地,他消除了明显的知识盲点,并用两年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策略研究体系,成为研究小组中进步最快的分析师。

为什么如此勤奋?荀玉根笑言:“高校的工作经历,让我比入行早的同时代人起步晚了3年,我想把过去的时间补回来,紧迫感让我更加勤奋。”

经历了3年多的初期准备,2011年初,他加入海通证券,一待就是近12年。他表示,海通证券“稳中求进,行稳致远”的企业文化让他心里很安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性格。而今,他已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

02、两次研究突破,保持策略研究“六连冠”

从2007年入行到现在,荀玉根在研究这条路上已经深耕了15年。他总结,自己对证券研究的认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追求“大而整”。讲究框架的庞大、指标的精细,好比一个尚武青年刚进入武林,每一派的武学都想学,似乎把所有的派系都学遍了之后,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二个阶段,慢慢“懂取舍”。随着对市场认识的深入,理解了市场的不完全可知和人的有限理性,发现没有任何一门武学能够包打天下,任何框架都有优和劣,关键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框架,不断地精进,做好自己能力圈内的事,做到知轻重,懂取舍。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研究水平并不是沿着平滑线性轨道提高的,到一定阶段,会遇到瓶颈和障碍。荀玉根回忆自己的策略研究历程,有两次明显的突破期。

第一次是2013年。在那之前的2007-2012年,中国股市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大起大落,荀玉根的策略研究框架是顺着传统经济周期,即从投资时钟的角度去研究股市,这个方法在当时很奏效。但是,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波动变小,股市结构性特点开始呈现。2013年,荀玉根开始将研究重心从传统的经济周期波动,转向产业结构转型。这一年正好是创业板大牛市,荀玉根抓住了科技等新兴行业的风口,在研究上取得明显进步,并第一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策略研究第三名。

第二次是在2015、2016年。2015年6月,上证指数一改此前上涨势头,从最高点5178点一路下跌,两个多月后跌至2850点。受大跌前市场乐观情绪的影响,荀玉根并没有提前察觉市场行情变化、及时提示风险。事后,他深度反思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框架,并思考如何把研究做得更踏实一点。

从2016年开始,荀玉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用更加长期的视角去思考市场,多做历史对比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去把握经济周期、股市波动;二是多做国内外对比分析,把中国的现状放到其他经济体相关发展阶段中,将所出现的特点进行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长期的视角下,荀玉根会首先对历史的经济周期、股市的牛熊周期做一个长期判断,以长期作为底层背景和逻辑,对市场中间的波动进行阶段性分析,做到长短期结合。

同时,荀玉根减少了对主题研究的投入。回顾历史,荀玉根发现,主题投资都是很短期的,长一点3个月,短一点1个月,炒完之后“尘归尘,土归土”。这是因为主题投资的触发点是某个阶段的某个政策或者事件,导致大家对某个领域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事件过后,股价还是回归基本面。

当然,从贴近市场、贴近需求的角度,荀玉根还是要做一些主题研究,因为投资者有时候也会关注,但是他不会花太多时间,因为主题研究积累价值很低,而做基本面研究、产业研究,则会随着研究的积累,对该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

荀玉根在研究方式上的调整收效显著,2016年,他拿下了自己首个分析师评选第一名。

回想第一次获得第一名的心情时,荀玉根直言,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市场对自己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些压力,“分析的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研究结论是否保持了比较高的准确率,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荀玉根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报告和观点输出提高了要求。

策略研究领域向来人才辈出、竞争激烈,荀玉根却保持住了优势,2016-2021年,他6年蝉联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策略研究第一名,成为该领域截至目前获得第一名最多次的分析师。

他分析原因:一是领导、同事给予的帮助和支持,研究成果离不开公司的平台和团队的协作;二是和投资者交流,激发了自己的思考,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研究,一个优秀的分析师是由无数投资者浇灌出来的;三是保持一颗谦卑、勤奋的心,经济、产业、股票市场都在发展中,所以要不断研究,完善自己的框架。

直到现在,荀玉根仍然会经常反思。

他在2019年初提出,中国长期股权投资时代正在到来,在基本面和资金面改善的驱动下,A股有望迎来类似美股1980年代后的长牛。当然,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荀玉根同时也指出:从小的牛熊周期看,本轮A股牛市或将持续3年,万得全A指数2022年有望实现历史罕见的年线三连阳。展望2022年,通胀高位和盈利周期性回落的双重扰动下,A股或将迎来长牛中的整固。

此后的市场走势,基本验证了他这一判断。但是,荀玉根也坦言,2022年市场的大幅回撤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所以,他常常告诫自己,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拿第一并不代表满分,可能别人60分,你61分而已。

同时,他也感悟到,策略研究的难点在于,有很多非基本面体系里的事件性因素影响市场,使得市场运行的一些过程是不可知的,分析师很难精准地预判市场具体的涨跌幅趋势,只能模糊地判断市场的性价比怎么样。

“就好比,能判断现在是冬天还是夏天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冬天里面具体哪一天下雪、哪一天刮风,是不知道的。你需要承认市场的不完全可知和人的有限的能力。”

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荀玉根也有自己的反应机制,就是第一时间反思,引起市场上涨、下跌的这些变量,对体系中日常跟踪的因素会不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就不改观点。这只不过意味着,中间的过程比想象的更复杂一些。比如,2022年一季度,股市下跌超出预期,荀玉根依然保持了前期的判断不变,因为他发现,将引起一季度下跌的变量放到以前的框架中分析,并没有导致大的研究体系发生改变。

“但是,如果真的有事件性因素出现,导致体系变量发生变化,也要改观点,不能一根筋。”

03、见证国内策略研究从青涩到逐渐完善

很多人认为,投资最重要的是选出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股票,这也是巴菲特、彼得林奇、费雪等投资大师受欢迎的原因。

策略研究则是另一种思维,它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是做资产配置,在股票、债券、商品等大类资产中怎么做配置,这个决策对资金很重要,需要有扎实的宏观研究基础才行;二是股市等权益资产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怎么做配置。

策略研究有其自身的价值,在适用性方面,策略研究对大资金的帮助会更大一些,大资金需要做资产配置、行业配置。

“普通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公司,不做太多的配置,但还是可以对策略研究做一定的了解,因为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是在大的市场环境中做投资,即使是完全自下而上选股,最终选择的公司也都有其对应的产业和大背景,不能简单地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路。如果掌握了投资大背景,对自下而上微观选行业、选公司是有很大帮助的。”荀玉根称。

不同于宏观和行业研究,策略研究一般需要分析师给出对市场趋势、行业配置比较明确的判断,体现出一定的投资实战性,因此,有人认为,策略分析师是卖方中最像买方的,出色的策略分析师会有更多的跳槽选择。

作为资深且出色的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坦言,在做卖方研究的前5年,也考虑过要不要去买方做投资,自我剖析后,还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卖方。

荀玉根认为,卖方分析师对“谋”的要求更高,职责在于出谋划策、梳理问题的前因后果,并清楚地阐述。买方投资对“断”的要求更高,投资者对于问题的研究不需要那么细致,而是要在市场中“杀伐决断”,有较高的市场敏感度、情绪控制能力、投资决断能力等。荀玉根认为自己更擅长前者,也因此,他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十五年多。

长期身处这个领域,荀玉根见证了策略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据他观察,国内策略研究的影响力变大,始于2005年。其背景是,2005-2007年股指大幅走高,但2008年又突然陷入漫漫熊途,市场的大涨大跌使得策略研究的拐点性判断变得重要,策略研究的受关注度也开始大幅上升。

这么多年下来,国内策略研究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荀玉根回忆,2007年自己入行时,策略研究报告对短期市场、盘面分析会更多一点,显得比较稚嫩,现在,策略分析体系更加完善,从宏观到中观到产业均有涉及,而且有很多国内外对比分析,更具国际化视野,分析中长期问题也更多一些了。

“未来,策略研究也会一直存在,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还有很大作为。公募基金对策略分析师的需求更多体现在行业配置上,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资金在进入股票市场,这些大体量资金的增加对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在上升。”荀玉根表示,未来几年,策略分析师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的研究要更加深入、优化。

04、光环之下,证券研究是苦行僧行业

与外界给予的光环对比,耕耘证券研究行业15年的荀玉根,体会更多的是,“分析师是一个苦行僧的职业”。

“因为分析师的本职工作是做研究,做研究必须坐冷板凳,要投入时间才能出成果。”

荀玉根直言,他的工作生活看起来很枯燥。他从来没有在打游戏、刷短视频等当代人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上花费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上下班之外,其他时间他都会投入到工作中,写报告、改报告、路演……每天平均工作12小时以上。对此荀玉根乐在其中,“弄清楚一个问题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并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了日常研究之外,荀玉根还身兼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分管宏观研究部、策略研究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政策研究部等四个部门,部门的管理、培训、挑选新人等工作不可避免,也占据了他一部分时间。

一般招聘新人时,筛简历、笔试面试到观察期,荀玉根都会参与,同时,他还有一套自己的看人标准。

首先,看基本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进入卖方研究行业,最起码需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基本知识。

其次,观察其工作能力。对于新人来说,短时间内拥有不错的研究观点、深入的报告是很难的,但是可以观察其在求职、实习或者过往的经历中,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和应对能力。

另外,荀玉根认为,勤奋很重要,“证券研究行业是逆水行舟,在学校里再优秀,到这里,大家都很优秀,最终谁能够走得远,还是要靠持续不断地付出”。

工作之余,荀玉根唯一可以称作爱好的是阅读。研究是一个不断输出成果的过程,荀玉根非常注意营养的吸入。

平时,他大概一周读一本书,并在上下班路上、跑步的时候听书,平均一天一本,一年下来可以听300多本书,精读50多本书。在研究所内部做培训的时候,经常有同事问他,能不能推荐一些书。

于是,荀玉根专门写了一篇《证券研究路上陪伴的书籍》,罗列了其入行以来反复精读的近50本书,并将其分为几大类:基础知识和股市历史、投资大师和投资理念、行为金融和投资纪律、修炼身心和自我精进等。这些书他至少读了3遍,有的甚至读了5遍,“好书是不多,碰到一本好书需要反复读,每次感受是不同的”。

精进自身之外,荀玉根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发挥行业价值,承担证券研究从业者的使命和责任。他表示,金融行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所以,从业者要考虑怎么把这一作用发挥出来。具体到证券行业,则主要是思考如何发挥股权融资的功能。

目前,荀玉根也会参加一些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组织的研讨会,从证券行业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做一些研究讨论和发言。

“证券研究行业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作为从业人员,有责任把整个证券研究做得更加规范,让行业生态更加健康。”

对话荀玉根:A股长牛逻辑不变,但要注意倒春寒

01、A股长牛两大逻辑:产业升级、居民资产配置方式转变

新财富:此前您预测,A股从2019年开始将迎来3年牛市,这一判断基本被映证。当时,您提出这一观点时的逻辑是怎样的?您对未来几年的股市表现有怎样的预判?

荀玉根:我们在2019年提出了几个大观点。

第一,2019年的A股很可能类似于1982年的美股,有希望迎来一波10多年甚至20年的长牛。

这背后有两大逻辑:一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从之前的中低端制造业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上升,这是基本面逻辑;二是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平均年龄已经在40岁附近了,住房需求满足得比较充分了,我们的收入可能会更多地投入权益市场,居民资产配置从房产走向权益,这是资金面逻辑。这两个大逻辑跟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非常像。

第二,长牛不代表一直涨,可能的形态是涨三年,跌一次。

美股过去的股市规律是3至4年一个轮回,中国过去20多年的房地产市场也差不多是这个规律,背后的核心逻辑还是在于短期的经济周期。

经济短周期叫库存周期或者基钦周期,走一圈下来,大概需要3年半至4年,这就有点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走一圈下来需要12个月。在这3至4年的经济周期里,股市不可能一直涨,也会碰到自己的一次寒冬。

2021年12月,我们提出,2022年要小心一点,市场可能会下跌,注意防风险。这也是基于经济周期的推断,因为前面涨了三年,2022年可能是从滞胀走向衰退的阶段,A股会遭遇一些调整。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2022年4月底的低点,很可能就是一个最低点,标志着冬天最低气温已经出现了,将进入春天的阶段。春天的意思是气温开始慢慢回升,可能中间还有一些倒春寒,反反复复,但整体方向向上。

02、A股风格在价值、成长中摇摆

新财富:2022年初A股急跌,风格切换,之后进入摇摆行情,如何理解2022年的A股风格变化背后的逻辑?

荀玉根:2022年以来,A股风格有点摇摆,如果用相对长一点的视角,回看A股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可以发现,A股的风格周期是价值和成长的切换,大周期是3至5年一次,当然期间有小切换。

到底什么变量决定风格周期的切换呢?我们也做过很多历史回顾,有如下发现。

利率水平对A股风格影响不大,利率上行,有时候价值占优,有时候成长占优,不稳定。如果算10年期国债利率跟A股的价值、成长风格的对比关系,相关系数几乎为零。

退一步来讲,什么因素更重要呢?

我们发现,利润更重要。从股市的表现来看,价值股和成长股中,谁的利润增速更快,谁的ROE就更高,那么,这类风格就更占优。回到基础的金融定价模型也可以解释,无论是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定价模型,还是DDM(股利贴现模型)定价模型,分母的利率水平对于价值股、成长股来讲都是一样的,但是分子端的利润是不同的。所以真正决定风格的核心变量,是利润这个基本面变量。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判断,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大成长周期没走完,但2022年股市风格有点摇摆,历史对比可以发现,与2012年有点相似。

回顾2012年的市场背景,2010至2015年,A股风格都是偏成长,当时的基本面是智能手机不断渗透,拉动移动互联浪潮,所以整个成长风格延续了差不多5年,但是中间有波浪式演绎,尤其是2012年摇摆行情显著,有几个月是价值占优,有几个月则是成长占优,摇摆完之后,2013年A股继续成长占优。

同样,2022年经济有下行压力,在稳增长政策指导下,传统行业、价值型行业受益,再加上前两年成长股上涨较多,价值股上涨较少,价值股面临补涨,所以2022年股市风格摇摆。

03、把握稳增长方向:低碳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改善类消费

新财富:很多投资者把稳增长作为投资主线,您如何理解这一稳增长政策的影响?

荀玉根:稳增长确实是2022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因为全年我们所面临的宏观背景是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是海外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国内疫情。因此,政策的主线就是稳增长、托经济,而稳增长的核心目的是稳就业,与稳增长政策相关的行业会受益。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于稳增长的理解要更广泛、更立体。

按照过去的传统思维,稳增长就是大搞基建、刺激房地产。其实,现在稳增长的手段工具比以前要更加科学和立体了。传统的行业还是要稳,例如2022年很多项目和投资出台,地方专项债发行也很快,这些都与传统的基建有关。这是经济稳增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把传统的基础行业基本盘给稳住。

除了老基建和房地产两个传统稳增长工具之外,2022年出台了很多新的工具,比如,4月26日,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到全面加强基建时,特别提到新基建,概括下来大概是两个线索或者两个核心词:低碳经济、数字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跟新能源相关的。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是能源结构的中长期优化,短期优化包括加大光伏发电投入,这对于2022年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

再比如,与低碳相关的新能源车,从燃油车走向电动车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目前,支持新能源车消费的政策很多,新能源车的销售增速也非常快。而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消费的政策也是在促进稳增长。

此外还有数字经济。为发挥数据的作用,发改委提出“东数西算”,需要建机房、建RDC(远程数据管理中心)。而东部省市土地资源比较稀缺,成本贵,将这些基地搬至中西部,资源可以更加协调地使用。

这些政策其实都属于稳增长的抓手,同时也是为中长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铺垫,一举两得。因此,2022年的稳增长政策需要用更加立体的思维去理解。

新财富:怎样把握稳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有哪些领域可以提前布局?

荀玉根:2022年A股的行业轮动或者摇摆比较快,这与政策环境和基本面有关。2021年底,我们预判到经济的下行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投资下行的惯性很大,政策应该会有所调整,且当时银行、地产估值非常低。因此,我们将金融、地产作为布局的第一梯队。

然而,2022年4月底,我们将低碳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成长股作为第一梯队,看好稳增长相关的新基建,这些行业不仅是2022年年内的增长点,也是未来两三年调结构的方向,行业的中期景气度仍然向上。

此外,我们可以兼顾一下消费。借鉴2020年第一波疫情爆发之后的消费数据演变:先是复工复产,生产线恢复,工业增加值数据上涨,居民逐渐恢复上班,收入和消费预期都好转,消费数据好转。同样,2022年4、5月,疫情高发,居民信心不足,消费数据转弱,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消费数据逐渐企稳回升。

因此,可以适当均衡配置成长类的低碳经济、数字经济以及逐渐改善的消费。

04、中国消费整体还处在缓慢升级的阶段

新财富:长期以来,消费类公司的上市表现都比较稳定、优秀,疫情之后,消费板块出现了一些波动,后疫情时期,消费类公司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荀玉根:从两年多前疫情初次爆发到现在,消费场景和出行都受到影响,消费类行业确实太难了。但是,从历史规律来讲,传染病终归要过去的。中国现在人均GDP才1.2万美元,美国人均GDP6万多美元,欧洲4万多美元,中国与发达富裕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消费整体还是处在一个缓慢升级的阶段,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3万美元一步步抬升,对应的消费升级是必然的。

尤其是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较明显。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平已经上来了,但广大的中西部消费还有待提升,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消费有两个趋势。

第一,国产化品牌慢慢崛起。国家提出“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拉动外循环,内循环里的内需,很重要一部分就是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对消费品的选择越来越看重品牌。

例如运动服饰,买不起上千块钱的国外品牌,两三百块钱的国内品牌还是可以承受的。当年美国、日本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都出现过本土品牌消费潮。现在不仅限于服饰、鞋子,餐饮也有自己的品牌了,这些都是普通大众消费升级下的国产品牌崛起。

第二个趋势是服务化。消费升级不仅仅指有吃的、用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对旅游出行、医疗保健等服务性需求会增加。

05、新能源车是能源革命下的代表产品

新财富:绿色低碳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主题。您如何看待2022年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波动?对此有什么长期判断和预期?

荀玉根:2022年,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波动很大,尤其是前4个月跌幅很大,从4月底开始强势上涨。波动大的核心原因是过去两年涨多了,这就是所谓的山高风大。如果你在山脚下,刮风吹不到你。但是你爬到山中间或者山顶,稍微有点风吹过来,就有刮到脸上的刺痛感。

2019年下半年开始,整个新能源相关产业链一直涨到2021年底,涨了两年多,累计涨幅很大,导致其碰到一些风吹草动就会有波折。但是,该板块基本面是向上的,所以即便2022年前4个月跌了很多,后面又能起来。

从基本面来看,我们看好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车其实是能源革命下的代表产品,有点像2010年iPhone3的推出,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让大家发现手机不只有简单的打电话功能,还可以装载各种APP、聊天、看视频等。从2010年至2015年,智能手机不断渗透,拉动了整个移动互联浪潮。

其实,新能源车也有这个特点。以前开燃油车时,车子只是交通工具,从燃油车变成电动车,看起来是一个动力的变化,其实车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更进一步会走向智能化。车子就有点像大型的玩具了,使用的体验感好很多,未来渗透率会更高。

燃油车阶段,中国一直是汽车消费大国,不是生产大国,没能进入世界前列。现在重新开始的电动车赛道,中国的一些电池生产企业在全球市占率很高,国产电动车品牌也有很多了。

从这个格局去理解,新能源车其实是一个产业变革,这次中国总算赶上趟了。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新财富杂志

《新财富》杂志于2001年3月创刊,专注资本市场深耕细作,“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新财富金牌董秘”“新财富500富人”“新财富最佳投顾”“新财富最佳投行”等权威专业评选和《德隆系》《明天帝国》《收割者》等经典研究案例影响深远。

新财富杂志社旗下主要新媒体平台包括:新财富杂志微博、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新财富杂志视频号。

地址:深圳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一村社区皇岗路5001号深业上城T1栋59楼

订阅热线:0755-83352922
新闻职业操守举报电话:0755-83250532
编辑联系方式:搜索微信号TesSxr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