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钻夹头如何做到平分天下?从卖渔具起家、如何做成了中国碳纤维龙头?空港保障装备如何打破国际垄断?在中国制造业飞速崛起的今天,重听这些创业故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它们就发生在滨海之城——山东威海。
6月5日,由证券时报和烟台公众公司协会主办,邀请了烟威辖区内近五十家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共同走进 山东威达、光威复材和威海广泰三家上市公司交流学习,活动旨在通过相互交流,共促烟威地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这是光威复材的发展战略,也是烟威地方很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如何既打开视野格局又围绕主业突破,成为大家相关探讨的重要话题。活动当日,嘉宾先后调研山东威达、光威复材、威海广泰三家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以来的经验分享,并邀请嘉宾参观了公司生产车间,深入了解公司产品及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活动,企业之间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
全球钻夹头巨头的新方向
在山东威达生产车间里,一条条机床线上不断传送出做工精致的产品——钻夹头,别看它体积不大,小小的“身体”里竟藏着三十多个零部件,精密程度可见一斑,而精密制造正是威达的“立身之本”。
“1998年山东威达进行改制,直到2004年上市,钻夹头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而在此之前钻夹头的市场上,只有欧洲的一个产品。”山东威达常务副总宋战友介绍,当前,山东威达是国内最大的钻夹头专业生产厂家,同时也是世界级的钻夹头霸主之一,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50%左右,位居全球钻夹头行业销量第一位置,“现在全球每生产两个钻夹头,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
小小钻夹头成就了山东威达的高光时刻,如今在新能源浪潮之下,作为传统制造业,公司向着新的领域继续阔步前行。
宋战友介绍,山东威达子公司苏州德迈科自2014年开始进行换电站的研发、生产,2017年与蔚来能源合资成立昆山斯沃普,专做换电站等电力供应基础设施相关智能设备,在继续与蔚来合作研发一代站、并不断进行版本更新的同时,二代换电站2021年3月份发往城市端开始运营,性能相较于一代换电站提升明显。截至目前,蔚来汽车的二代换电站均由昆山斯沃普公司提供。目前斯沃普的订单充足。
与此同时,山东威达2020年12月增资1.5亿元入股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与蔚来控股、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强强联手,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新能源汽车客户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武汉蔚能2020年9月已投入运营,当年10月份开始实现收入并盈利。目前,该公司运营情况良好。
在新能源车大发展的今天,重注换电业务的山东威达成功开辟新的赛道。宋战友表示,未来山东威达将继续深耕主业,积极推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务和新能源业务,致力于成为全球优秀的电动工具行业服务商、国内领先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事业的领跑者。
从“卖鱼杆”做到碳纤维龙头
“威海大爷的钓鱼竿里藏着‘国之重器’。”这句网友调侃其实所言非虚,而这所谓的“国之重器”正是材料之王碳纤维。
1987年开始做钓具,到1995年成为全球钓具界的翘楚;1998年碳纤维预浸料成功国产化;2005年成功批量生产碳纤维后,转身投入航空领域高性能碳纤维研发;2017年,光威复材成功上市,成为碳纤维行业的第一股……
在光威复材研发中心的一面墙体展示着公司的成长轨迹,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光威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次阵痛和转型,从民营小鱼竿厂到“钓鱼竿龙头”再到 “碳纤维之王”,光威不断解决“卡脖子”技术,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用一连串响当当的成果,诠释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光威为什么能够攻克碳纤维研发技术?因为我们并不仅仅是为了研发而研发,而是因为我们企业在遭遇了生死抉择之时‘破釜沉舟’的结果。”光威复材总经理王文义介绍,1998年,光威引进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预浸料。但好景不长,国际上实行对其原材料“碳纤维”的封锁,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2002年,在基本还不清楚碳纤维除了能用来生产渔具,还有其他什么价值的时候,光威成立了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新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领域进军,“悄无声息”地干起了碳纤维研发。
后来的事实证明,碳纤维的应用领域惊人的广阔,2020年,全球航天航空领域对碳纤维材料需求达到1.6万吨,销售金额达9.87亿美元,其价值可见一斑。
2005年,光威研制出CCF300级碳纤维,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碳纤维事业的空白,为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高技术领域急需的碳纤维提供强大技术和条件支持能力。同时,以需求牵引碳纤维技术不断创新,此后相继突破了CCF700/800/1000和M40J、M55J等高强高模碳纤维关键技术,保障了国防军工领域碳纤维的自主供应。
国产化空港装备领军者
“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亮相在国人面前时,举国上下欢欣鼓舞,而那一幕却更让威海广泰的员工们感到欣慰,因为当所有人把眼光聚焦在C919身上时,在它的身前那辆小小的牵引车正是威海广泰制造。
不要小看这么一辆牵引车,它身上浓缩的是中国空港保障装备自主研发的产业升级之路。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式破冰。在这场世纪会面中,尼克松自带400赫兹交流电源车给自己的专机供电。千里之外的公司创始人李光太看到这条新闻,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偌大一个中国,难道造不出自己的电源车?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基础设备尚待突破?没有这些基础设备,何来中国工业化的明天?”
从创业开始,威海广泰几乎年年都有一个国家新产品问世,年年有民航总局主持鉴定并发放生产许可证的两三个产品,发展至今,威海广泰的空港装备产品达31个系列304种型号,覆盖机场的机务维修与服务、飞机货运、油料加注、场道维护、客舱服务、机场消防等六大作业单元。空港事业部每年收入体量达1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50%,拥有35吨电动平台车、抱轮牵引车、50吨电动牵引车、45000升加油车等多个国内独家创新设备,可以为一个新建机场提供一站式打包服务,是全球空港装备最完整的企业和亚洲最大的空港装备龙头企业。特别是在空港装备电动化方向,广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2007年,威海广泰在深交所上市,也开始走向技术外延型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打造智能化高端保障装备制造平台。目前已在空港装备、消防装备、军工装备、移动医疗装备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平台上已经生产上百种系列上千种型号的高端保障装备。
时过境迁,如今威海广泰继续结合时代发展和企业实际搞好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使公司在员工人数几乎没有增长的情况下,爆发出更高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