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健康的国产替代产业链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周家兵2021-12-09 09:24

这几年来,国产替代品发展势头不错,高精尖端设备的国产化率逐年递增,产品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上持续精进,在一些领域突破了某些西方大国在贸易战中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这是可喜的一面。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国产替代领域也面临三大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供应链的采购问题。一款国产替代品进入客户采购名录中,可以招投标或指定。如果在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或设备运行故障,采购经办人和参与国产替代品供应商评审事宜的管理层,要遭到问责和处罚,那么,还有谁愿意承担采购责任呢?笔者建议,对赞同使用国产替代品的企业中高层、基层干部,以及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操作层面的工人多一些理解,适当放宽容错率,对现有的考核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不然,谁也不愿意冒着风险使用国产替代品。如果欧美日韩等供应商不卡脖子,恢复供货,企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采购它们的产品。个别企业把国产替代搞成了政治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不惜造假、注水,糊弄上级。自上而下,我们都应坦然承认国产替代品当下存在的质量问题,拿出勇气来面对真实的技术参数,不断优化和改良国产替代品种与技术,才是健康发展的姿态。

第二是数据对标问题。现有的一些行业和国际标准,几乎都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制定的。以前,中国采购他们的产品,对标的数据是按照他们的标准。国产替代品出现后,有些技术参数相对国际标准会出现偏差,当然,这一点不能简单用优劣好坏来评价,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去检验。与其对国产替代品的数据进行修改和造假,不如重新审定一份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国产替代品的标准。也可采用双轨制,设定时间点,运用爬坡原理,逐步让国产替代品既能对标行业数据,也能对标国际数据。

第三是国产替代品企业自我改进的可持续性问题。“成功的路并不艰难,很多人倒在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当下参与国产替代企业的真实写照。前几年,在政策鼓励,国产替代项目纷纷上马,跟进者众多。经过几年市场的大浪淘沙,依然还坚守的企业,基本上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有些私营企业主感叹,幸好之前积累了一些资金,暂时还能支撑起实干兴邦的情怀。这个时代,具备实干报国的企业老总们,倾其所有,扎根国产替代品的研发生产制造,令人感佩,如今他们遭遇困境,能真正拉他们一把的人或组织又在哪里?有企业主焦虑地说:当有一天我们扛不住倒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技术团队,将被行业国际巨头轻而易举地挖过去。人才一旦流失了,这么多年大家的苦心经营,有可能功亏一篑。前几年,就是为了摆脱欧美日企业的卡脖子,中国大力推进国产替代。如今,欧美日企业明里暗里抛出橄榄枝,想收购或兼并我们,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笔者建议,成立一个第三方评审委员会,对中国目前从事国产替代品研发生产制造的企业,进行深度摸底、系统梳理和专业评审。细分行业领域,有节奏、有力度地加大扶持投入,适度介入,务实地帮他们升级优化,持续助力推动。同时,也应该打击、清理那些以国产替代为幌子、欺上瞒下的企业,他们蹭政策风口,只想赚快钱,没有踏实肯干的作风。追求真正过硬的国产替代品,推动国产替代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让国产替代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精品。

(作者系深圳东方华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