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磊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有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变化在起作用。
近日,重庆大学“95后博导”冯磊霸屏社交平台。据了解,冯磊今年1月加入计算机学院,是该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教授、博导岗位。年纪轻轻成就斐然,让人又艳羡又感佩。与此同时,教授不问年龄,博导不问大小,让有成绩的人获得足够认可的现象也表明,人才评价改革确实在走向深入。
近年来,青年学者不断发力,“90后”教授、博导不断涌现。此前,1992年出生的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博导冯建东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自然》杂志。因朴素引发关注的韦东奕,也已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
这些青年才俊证明人才发现机制正在发生变革,以数量、帽子、资历等评判人才的标准正在起变化。长期以来,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论文数量、年限资历、帽子顶数、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来进行人才评价,造成有些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错过黄金发展期。
这几年,“破五唯”成为了人才评价体系的指导方向。特别是在一年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将以前的部分探索总结落实下来,对以后的评价方式做了战略部署: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强调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科研评价是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来源,改革方案正在改变原来“双数量,记工分”的机械评价方式。
不仅如此,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表明,国家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也就是说,冯磊这样的年轻学者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有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变化在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不要只是感叹别人的年龄,更要注意别人的价值、能力与贡献。
英雄不问出处,俊才不论年龄。一百年前风云激荡的五四时期,不管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科领域,都有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成为著名大学的教授。而这些人很多后来都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学问大家。
从这个角度讲,不拘一格降人才、破除五唯选人才,自然是正确的方向,出现年纪轻轻的教授、博导,也就不足为奇。当然,被开掘出来的人才要经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检验,不拘一格、破除五唯,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为严格的新标准。评选出的人才是货真价实还是名不副实,在改革后的评价体系中将会更迅速地被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