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显著的集中处置周期:从地方农商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纷纷通过挂牌转让、打包出售等市场化方式加速清理长期沉淀的疑难不良债权。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机构一次性挂牌的资产包规模已从几十亿扩展到百亿乃至数百亿量级,成为四季度金融市场一个不容忽视的常态。如10月18日,渤海银行转让近500亿元本金债权资产,叠加利息及罚息后总规模近700亿元。
业界认为,伴随金融风险化解需求升级,今年不良资产市场供给还会增长,不良处置“大年”也将持续。在2020—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规模已连续五年保持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2024年更是达到了3.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多重因素叠加促成“资产处置大年”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驱动这轮处置潮的原因是多方面叠加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部分行业及地方项目回收能力减弱,使得一些既有信贷在账龄上不断延长,流动性和回收预期逐步恶化;同时,监管对资产质量、拨备覆盖和资本充足的关注持续增强,银行被动或主动地调整策略以符合资本与风险管理的双重要求。
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3万亿元,环比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9%,环比、同比分别变动-2bp、-7bp。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连续数年处于3万亿元以上,处理压力不小。
另一方面,市场化处置渠道近年逐步完善——从产权交易所到专业资管机构、从银登中心到地方资产交易平台,参与方增多、定价机制更透明,使得银行敢于通过市场方式一次性或分批将“沉淀包袱”出表以释放资本空间。
银登中心统计显示,个人消费类不良包的挂牌和成交量在今年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体处置进程。银登中心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13.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连续两个季度上升。
据媒体从业内获悉,2025年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1076亿元,比去年同期翻倍。业内预计,2025年全年成交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有助于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银行加快“甩包袱”进程中,百亿元级不良资产包频频出现。银登中心《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渤海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建行安徽省分行、平安银行、江苏靖江农商行、兰州农商行等多类银行机构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贷款资金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类别,金额达到百亿元。
对单个银行而言,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有明显的短期与中长期正面效果。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出表需求迫切,转让不良资产可直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准备计提额,提升资产质量,同时降低资本占用,为下一年新增贷款腾挪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带动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流动性。
以广州农商银行为例,10月份挂牌集中处置189亿元信贷资产包,短期通过打包、折价转让,虽难免会有一些损失,但资产包转让后将有利于风险出清,并可迅速有效降低该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计提额,提升效益水平。11月6日晚,广州农商银行发布公告,更新了其推进资产包处置最新进程,计划就前期公告的189亿信贷资产处置方案寻求11月21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批准授权。
长期来看,正如广州农商银行在公告中所表示,“集中处置将有效提升本行风险抵御能力,提高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同时优化本行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为实现整体稳定运营及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能够换取可持续的经营边界与资本运作空间。”
集中处置既是银行机构顺应时势的行为,也反映银行业在风险处置节奏和规模上的提升趋势。
监管、地方和银行合力,预防风险“堰塞湖”
如今,金融风险预防处置已成为事关监管、行业和机构的大事件。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筑牢风险防控坚固屏障,巩固风险控制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毫无疑问,监管推动下的规范化处置,与市场参与者的能力提升,合力将系统性风险转为可管理的交易和重组事件,将从宏观上降低“尾部风险”发生的概率。
从行业层面看,这一轮不良资产的集中处置有其必要性与积极的系统性意义。长期累积的“堰塞湖”式不良如果不充分疏导,会压缩银行的资本空间、弱化信贷投放能力,并且在宏观层面形成信用挤出效应,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对于银行而言,主动出清不良、优化资本与资产结构,是度过当前波动、恢复健康经营的必经之路;对于监管与市场,则需要在鼓励市场化处置的同时,完善定价、审慎披露与司法执行机制,保障处置的公平性与效率。
如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所称,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有助于减少资本无效占用,减轻发展的历史包袱,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金融资产良性循环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综合来看,当前的“不良资产处置大年”既是对过去风险累积的一次集中清理,也是推动银行业回归本源、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契机。(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