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风从中部吹起 华中跨境电商加速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董静怡2025-09-04 07:22

“过去我们有一个很错误的印象,华中这样的地方是不是不适合做跨境电商?”位于武汉的宁美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在2014年尝试出海失败后,又在2023年重启,增速达到100%以上。

在传统印象中,中国跨境电商的主阵地长期集中在沿海等地。这些地方凭借毗邻港口、信息流通快、外贸生态成熟等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先发效应。

然而,近年来,一个显著的趋势正在悄然改变这一格局——地处中国腹地的华中地区,正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日益完善的物流网络以及不断回流的人才资源,加速拥抱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

“华中地区跨境电商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业务拓展及区域管理负责人杨钧表示,“产业带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政府跨境电商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三大因素叠加为华中四省从制造业基地向数字贸易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亚马逊全球站点上来自华中四省的活跃卖家数量较去年同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当前,跨境电商行业正在经历变革,AI工具大幅降低运营门槛,出海逻辑也从“拼性价比”迈向“品牌赋能”。在这个重新洗牌的赛道上,华中跨境电商正走出一条差异化、高质量出海之路。

华中老厂新生

华中地区素有“中国制造业脊梁”之称,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省拥有丰富且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集群。

与沿海地区以轻工消费品为主不同,华中四省的产业带更多聚焦于高端制造、特色农业和细分工业品,产品附加值高,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河南,许昌的假发产业、洛阳的钢制家具等产业带颇具规模;在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湖南省更具“硬核制造”色彩,长沙的工程机械、湘潭的电子元器件等都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江西省则更偏向于轻工消费品和特色制造,赣州南康的家具、吉安的箱包、景德镇的陶瓷等各具特色。

这些产业带的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强、供应链完整、成本控制优势明显。它们构成了华中地区发展跨境电商的“货盘基础”。

然而,拥有“好货”并不等于能“卖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华中地区的许多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产品以OEM或ODM的形式被贴牌销往海外,利润微薄,品牌缺失。

“河南平舆户外家具每年都有上百万家具的体量出海。说是外贸,其实是内贸,沿海商家去采购它,之后人家再出海。”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刘卉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对于这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特色型产品来说,通过跨境电商的形式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是一条提升产品溢价、实现产业跃迁的路径。

近年来,来自沿海的跨境出海的风也在吹向内陆。2024年亚马逊全球开店在武汉和郑州设立办公室,随着亚马逊等电商渠道深入布局,越来越多的华中企业开始建立自营团队,直接面向海外消费者。

“某种程度上,中部企业的意识正在觉醒。”武汉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李尚松向记者表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跨境电商的新赛道。”

2024年,湖北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679.7亿元,同比增长124%。李尚松举例称,攀升、宁美两家企业占据中国组装电脑市场逾七成份额,海外布局完成后,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一些此前被认为难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品类,如激光发射器,也在亚马逊实现可观利润,显示出海外市场的增长潜力。

这背后则是整个产业带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集群在短时间内完成量级跃迁。这种从制造到智造、品牌的转变,正是跨境电商对传统产业链的深度赋能。

为什么是现在?

如果说产业带是基础,那么当前的外部环境则为华中地区跨境电商爆发提供了绝佳“窗口期”。

2023年,王洪涛重启了海外市场,过去困扰他的物流、人才、环境等问题已经逐渐解决。对比去年,今年预计实现100%~200%的增长。

“现在为什么能做得起来?我觉得是整个生态日趋完善了。”王洪涛向记者表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我们做跨境电商是有点晚的,但是对华中地区来说,我认为现在正是在全球电商板块发掘增量的机会期。”

他总结道,一个核心原因是中国供应链的变化,“其实企业和人才回流,是因为这边还有‘饭’吃。”

第一波的电商红利产生在沿海地区。过去,深圳是产品创新和供应链响应的绝对中心,中部即便有成本优势,也“没产品”。但十年过去,沿海地区的供应链能力开始外溢,而中部凭借区位和政策优势,成为承接这些产能的最佳落点。当优质产品与内地的制造、物流体系结合,“饭”就做熟了。

近年来,中部各省纷纷出台招商引资政策,主动吸引沿海企业回流。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房屋租金优势,湖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驻会执行会长余芳向记者表示,以长沙为例,安克创新周边的办公租金仅为每平方米40元至50元,远低于沿海地区动辄数百元的水平。房价稳定、生活成本低,让企业运营压力大幅减轻。

当龙头企业过来扎根,进一步实现了产业链的整体迁移。例如安克创新在长沙布局,带动了配套企业的聚集;长江存储落户武汉,催生光电子产业链。“只要抓住几个核心产业带,引进龙头企业,周边配套企业自然会跟进。”李尚松向记者表示。

有了产业,更重要的是人才。中部地区高校林立,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余芳提到,长沙企业普遍反映,本地员工稳定性高、跳槽率低,显著优于长三角地区。这种“稳”,在高速迭代的电商行业里,反而是种难得的竞争力。

江西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会长段永平向记者表示,中部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家乡情怀,这是推动其回流的深层动力。加之近年来地方政府引导力度加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电商人开始重新认识家乡的发展潜力。

“虽然他们不可能全部回流,但回流是必然趋势。”段永平表示,“龙头企业不必一次性全部转移,他们有顾虑,也有风险,但至少愿意先布局一部分业务回来。”

同一起跑线

虽然华中地区增速显著,但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企业心态上,与最先受益于出海红利的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在福建省深耕跨境电商多年的福建悦创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今年将目光投向中部某省,决定在这里开设分公司。其创始人张涵向记者表示,从跨境电商高度成熟的福建转战该省,最突出的挑战是“缺人”与“缺氛围”。

她在走访了很多企业后发现,当地工厂和贸易商对跨境电商的“渴望感”与“行动力”是脱节的——心里着急,脚下却不敢迈。人才储备不足让运营团队难以快速组建;而整体氛围的犹疑,又使企业主在“要不要做、怎么做”之间反复纠结,试错成本成为最大的心理门槛。

“这里产业带是非常完善的,也有很多很优质的产品,但就是碍于他们心中的恐惧,我觉得需要一个过程。”张涵表示。

此外,供应链响应机制也稍显滞后。传统工贸型或生产导向型企业,习惯于“大单、长周期、低频次”的订单模式,对跨境电商所要求的“小单快反”反应机制缺乏适应。“中部很多制造型企业意识上还没完全适应跨境节奏。”李尚松向记者表示。

但在当下这个节点,华中企业的成长速度不会慢,也不会持续落后那些先行者,因为他们正处于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转型浪潮中。

新时期新机遇,最明显的是技术的赋能。2025年,AI已成为跨境电商领域不可忽视的驱动力量。

“生成式AI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跨境电商的运营方式,让卖家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选品分析、产品创新、内容创作和营销策略制定。华中地区制造企业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工具,将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优势更便捷地转化为全球竞争力。”杨钧表示。

亚马逊调研显示,超过60%受访中国卖家已经使用了亚马逊提供的大数据和生成式AI工具和服务,包括基于生成式AI的产品详情页工具、图像生成工具、客户评论总结、版型洞察工具等。这些AI工具将帮助华中企业在专业人才储备尚未完全建立的阶段,迅速提升运营效率,弥补人才短缺带来的挑战。

“AI等新技术浪潮到来,做了十年亚马逊和刚做亚马逊,大家又回归到了同样的起跑线上。”李尚松向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出海生意的逻辑也在转变。外部环境变迁、行业竞争加剧,“游戏规则”变了,对于出海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王洪涛表示,现在的出海和过去有本质区别。“以前中小企业出海是在填补海外一个空白的市场,主要靠性价比。”他分析道,“现在完全不一样,是品牌出海、文化出海、科技出海,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跨境电商正在从“传统铺货模式”向“品牌化运营”转型,大量的中腰部卖家快速从“海量SKU”转向“少而精”,通过专利、功能改良打造可识别的品牌语言。无论起步早晚,这一步的转型在当下都是必要。

“跨境电商早期的红利可能来自于信息差和渠道的红利,但未来需要把卖货当成一门生意、一个品牌深耕地去运作。”王洪涛向记者表示。

在这个重新洗牌的赛道上,没有早晚,只有快慢。此刻,出海的风正从中部吹起。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