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暖风频吹,创投回购条款未见明显松动!VC/PE实操仍较审慎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卓泳2025-08-06 10:59

去年,“回购”争议成为一级市场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其背后,是创投基金在退出环节面临的巨大压力——如何为出资人(LP)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始终是悬在行业头顶的现实命题。

今年以来,多地政府引导基金密集出台政策,明确提高容亏容错比例。政府LP是否对子基金的投资更包容?创投基金的回购条款是否会随之松动?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尽管地方政策密集出台,且提高国资投资容亏率本身也契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但政策暖意似乎仍未传导至市场一线。目前,创投基金的回购条款并未出现大范围、明显的放宽迹象,多数创投机构在面对企业回购问题时,仍保持着一贯的审慎态度。

创投基金回购条款未见明显松动迹象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行业周期调整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创投机构的回购条款出现微妙变化。

澳银资本副董事长、主管合伙人胡艳透露,澳银资本今年适度微调了回购条款,对新投资项目采用“两年一考核”机制,连续两年不达标将启动估值调整,若四年未通过考核则触发回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优质企业,条款存在协商空间,可设置“股权为限”的回购上限。“现在条款确实更松一点,但对项目质量的要求更高了。”

据记者了解,今年个别机构出现了个别创新案例。比如,今年已有通过创始人新创业公司股权置换豁免回购的案例,且获得了国资LP的认可。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创始人因回购压力陷入困境,也为创投机构保留了潜在回报空间。此外,还有投资人公开表态:“只要创业者勤勉尽职且无道德风险,我们愿意给予更多容错空间,允许失败且不追责。”

但整体来看,回购条款的放宽仍属个案。深圳一VC(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柴璐(化名)表示,无论是存量引导基金还是在谈的政府LP,均未明显提高对子基金的亏损容忍度,因此,也尚未观察到行业内有系统性的回购条款松动。

企业回购的风险源于退出需求的激增。去年,礼丰律师事务所发布的《VC/PE基金回购及退出分析报告》显示,超90%的备案人民币基金使用回购权,约13万个项目面临退出压力,回购仍是创投机构重要的风险对冲手段。

政府LP提高容亏率 未传导至市场一线

需要看到的是,创投基金的出资端对投资失败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2025年以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容亏容错政策密集出台,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

比如,四川省5月发布的《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可达60%,投向种子期或未来产业的基金可提升至80%,单个项目甚至允许100%亏损。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深圳福田区、南山区,武汉、广州开发区等多地也推出类似政策,将单个项目的容亏上限设定为100%,被业内称为“天花板”级别的政策支持。

但据业内人士反馈,这些政策暖意尚未传导至创投基金层面。柴璐表示:“新谈的LP没有提高容忍度,感觉地方政府对投资收益的要求更高了。”柴璐分析认为,当前提高的容亏容错政策未必针对子基金,可能更多适用于国资直投项目,政策红利目前仍未惠及市场化创投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回购条款仍未明显放宽,受访人士均表示,一般不会走法律诉讼途径,“即便企业到了回购期,我们也会跟企业好好谈判,争取用更柔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柴璐表示。

深圳一名熟悉股权投资的法律人士对记者表示,行业已开始引导采用仲裁方式解决回购纠纷,有地方仲裁机构还计划开设专项培训,鼓励双方以谈判方式和解。

创投基金考核趋严 延期潮再起

事实上,市场一线不仅没有感受到出资人对创投基金的投资更具包容性,反而明显察觉到LP对子基金的考核正在收紧。

“政府和国资LP出资的基金基本要穿透到项目,至少是每季度上报各种数据,一方面是自评项目有没有出现风险,LP也会根据数据来判断有没有风险,然后会提出各种问题让我们解答。”柴璐表示,政府和国资LP在接受审计时,有部分审计已经穿透到创投基金的项目,需要提交文件和数据,以及接受现场审计和答疑。

国资背景基金承受着更复杂的压力。有地方国资基金负责人指出,国资基金除了业绩考核,还需应对风控、纪检、巡察和审计等多部门的监督检查,“多重监管下,决策流程更趋谨慎,难以快速响应政策放宽信号”。不难发现,这种监管环境使得国资LP在支持回购条款放宽时顾虑重重,一定程度上成为政策传导的重要阻滞因素。

考核压力与退出困境叠加,导致基金延期成为行业新常态。广州某VC机构合伙人透露,其管理的3只基金中有2只已到期;她还透露,市场上有些基金已经延期不止一次。“我们希望通过延长两三年,尽力推动项目IPO,实在不行就只能让企业回购了。”

但据记者了解,能否获得LP同意延期,主要取决于创投基金的整体表现。“对于那些运作了多年,业绩不好,投入资本分红率(DPI)不达1的基金,一般LP都会拒绝。当然,不管是否允许,大部分基金无法退出,LP也只好接受延期,别无选择。”上述国资基金负责人表示。

当前,创投基金回购条款的调整,正处于政策导向与市场现实的博弈之中。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地政策细则的逐步落地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回购条款可能会朝着更具包容性的方向演进,但这一过程注定是渐进且分化的。对于创投行业而言,如何在风险控制与创新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核心命题。

校对:祝甜婷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