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开放的盛宴:从广交会到链博会 广东外资外贸双进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南方财经记者谭海燕,实习生徐瑞婉,钟言2025-07-31 08:26

当全球贸易格局仍在深刻演进之时,广东外贸却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今年上半年,广东货物贸易进出口4.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过去,广东外贸的市场更加多元、出口产品“含新量”显著提升。例如,广东对东盟、欧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韩的进出口均实现增长,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也均实现双位数增长。这背后,广东力图将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今年以来,广东诸多创新举措频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从用好广交会“金字招牌”打造高端自主品牌、开拓全球新兴市场,到借力链博会“链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解锁产业共赢密码,再到筹办内贸版“广交会”支持外贸转内销,一直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对企业而言,广东开放“组合拳”所带来的效果表明,全球化依旧是一场“盛宴”。从效果来看,第137届广交会采购商到会率创新高,前5个月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新设外资企业过万,链博会上广东作为主宾省斩获颇丰,开放型经济发展越发具有活力。

事实上,广东不仅是外贸大省,更坐拥1.5亿实时在粤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以及厚实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具备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巨大优势,唯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贸与外资同频共振、“引进来”与“走出去”一体化发展,才能在国际经济变化中自如应对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广东作为开放型经济高地,恰好处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与国内经济升级的交汇点上,未来的关键任务不仅是拓展外贸订单,还要建立起能穿越周期、适应复杂规则变化的能力结构和战略弹性。

出口产品含“新”量更高

哪个场景最能直观体现上半年广东外贸的成色?

数据是抽象的,但广交会上的合作洽谈和订单签约,是具体而又写实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数据显示,第137届广交会共吸引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9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创下新高,较第135届广交会同比增长17.3%,多项数据刷新纪录。

多名参展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虽然美国制造了全球关税阴霾,但全球化仍难以逆转,全球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合作机会,这反而使得本届广交会异常火爆。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新老采购商踊跃参会,到会人数分别增长14.6%、21.4%。

“千军万马闯世界、千年商都链全球。”上半年广交会的“主场”广州也终于打了一场“漂亮仗”。在全国外贸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广州外贸进出口和出口都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另一边,深圳以2.17万亿元的外贸总额强势蝉联全国“外贸第一城”,进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结构来看,广东外贸的“主力军”仍是优势产业。今年以来,新兴动能加速释放,出口机电产品1.96万亿元,占出口总值进一步提高至67.8%,高技术产品出口5054.3亿元,增长13.3%,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8.8%。

这些优势产业里面,自主品牌又成了出口的支柱。4月以来,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货值低,关税负担沉重,工厂出货暂停,服装、玩具、家具等就是显著受制的产业,这些产业也是过去广东的优势产业。

不过,近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广东出口产品含“新”量更高。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自主品牌产品出口6552.7亿元,增长11.2%,占22.7%。

中山力科电器有限公司参加了第137届广交会,企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燃气热水器和燃气锅炉的生产。起初,它与许多制造企业一样,以初级产品切入全球市场,随后,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战略转型,企业逐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并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据力科总经理陈明君介绍,过去企业将欧洲高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引入中国生产,再返销到海外市场。“欧洲技术+中国制造”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还保持了价格竞争力。在本届广交会上,力科就带来了符合欧洲标准的新一代高端燃气壁挂炉和热水器产品。

由初级产品向整合供应链转型再到研发自主产品和打造自主品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路径”。换言之,如今广东企业更强调“出海”而非出口,不管是以自主品牌销向全球,还是在海外投资建厂设供应链,广东参与全球供应链合作的方式,早已不仅仅着眼于产品输出。

近日,第三届链博会刚刚落幕,广东作为主宾省,携64家企业以及AI、无人机、具身智能等创新产品参展,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中,广东正从“制造中心“逐步转向“创新中心”,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外贸并重的方向转变。这既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体现出广东在培育高端制造、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中的典型作用。

正如张晓涛所分析,当下的全球市场变化已不只是“市场风险”,更呈现出“政策风险”“规则风险”的高度敏感化。过去,企业对这类风险重视不足,未来在贸易投资促进中,企业、商协会、政府都应加强应对预案,主动利用全球治理资源,做好信息分析和前瞻判断。这一背景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国内市场已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倒逼企业通过优胜劣汰提升综合竞争力。

全球供应链重要一环

广东的进口尤为值得关注。上半年,广东进口1.66万亿元,增长9.5%。“外贸第一城”深圳虽然出口下滑,但进口却增长了9.5%。

刘英分析,进口增长较快,表明广东需求依旧强劲。

从生产端来看,上半年广东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9%、6.0%。这带动了对高端装备进口的需求。

换言之,广东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从需求端来看,2025年上半年广东消费表现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潜在规模红利的加快释放,需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稳步探索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刘英说。

“扩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聚焦“做强国内大循环”,继续强调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恰恰处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近日,广东省商务厅透露,为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内贸版广交会”——首届广东优品展览会将于9月12日至14日在广州举行。多家外贸企业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受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影响,企业多有拓展市场的考虑,而转内销也是重要方向——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位于东莞的玩乐童话婴儿用品有限公司参与了2000亿元的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记者,今年的主要市场战略是转向国内,外贸占比将有所降低。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机遇给了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庞大机遇。今年全国吸收外资下降,广东却逆势增长。前5个月广东全省新设外资企业1.2万个、同比增长23.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8.4亿元、同比增长6.1%。刘英提到,近几年吸引外资正在呈现结构性优化趋势。例如,总部经济持续升温,越来越多跨国企业选择在华设立区域总部,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核心区域。

从结构上来看,外资技术型投资比重上升,高技术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成为外资布局重点,这与广东近几年的产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

外资来粤是“双向奔赴”的结果。今年以来,广东密集举行招商活动,仅6月份,东盟贸易促进与供应链合作机制建设对接交流会、日本企业广东行、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三场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就相继举行,力图吸引更多优质资本进入广东。

招商引资的重点正是新兴产业、先进制造。此前举办的“日本企业广东行”活动上,多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都对亿航智能等头部低空企业兴趣浓厚,希望开展合作:他们既可以做零部件生产商,又可以助力广东低空企业谋求市场。

超大市场的开放既体现在产业合作,也体现在消费市场的吸引。今年以来,“240小时免签”叠加“离境退税”政策利好,从“中国游”到“中国购”,成为入境旅游市场的新趋势,光是广州口岸上半年出入境人员总量就突破了870万人次,同比增长24%,展现出强劲的对外开放活力。

不难发现,广东既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又作为开放型经济高地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恰好处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交汇点上。

刘英表示,广东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可以重点关注服务业开放,尤其是加快电信、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开放;聚焦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前沿产业,提升附加值,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总部经济与本地产业链融合,吸引跨国企业在粤设立区域总部,深度嵌入本地供应链体系,提升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