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全面、更及时、更精确地反映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状况,2025年3月起,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和瀚闻资讯联合推出《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旨在呈现全国及各省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金额、出口数量和出口目的地等指标的月度变化趋势,以期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等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将于每月27日左右发布相关月报。
根据界面智库和瀚闻资讯统计,2025年6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贸易呈现出复杂且独特的态势。在进口端,受国内市场饱和度提升、本土品牌竞争力增强等因素影响,电动载人汽车进口量与进口额同比均出现明显下滑,反映出国内市场对于进口产品需求的减弱。而出口市场则展现出强劲活力,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多元化的全球市场布局,实现出口量与出口额环比、同比双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即便面对全球贸易环境趋紧、部分国家关税壁垒高筑等严峻挑战,其国际竞争优势依旧不断放大。
从细分市场来看,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的差异化发展特征显著。6月,乘用车领域依旧秉持“以价换量”的市场策略,纯电、插混及非插混这三大主流技术路线的产品均价同比降幅均超14%。通过灵活的价格调整,有效激发了海外市场需求,促使乘用车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92.48%,在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份额。客车市场方面,技术路线的分化趋势尤为突出:纯电动客车凭借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出口主力军,出口量同比飙升189.89%;混合动力客车虽然出口量出现骤减,但得益于技术升级,产品逐渐向高端化迈进。不过,当前两类客车均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动态变化引发的价格体系重塑难题,包括原材料价格的频繁波动、海外各国政策的持续调整等多重因素,都对价格稳定性构成挑战。这种结构性调整清晰表明,行业正从以往单纯的规模扩张模式,稳步迈向价值创造与规模增长并重的全新发展阶段。
一、6月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和出口量环比回落同比高增,均价持续走低
1-6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贸易延续稳健增长态势,累计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达到303.4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实现15.28%的显著增长。其中,出口表现尤为亮点:累计出口金额286.90亿美元,同比增长21.93%;出口数量达157.20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4.90%,较1-5月加快7.42个百分点。
从分月数据来看,6月市场出现调整。当月出口总额为50.94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70.98%,但环比下降16.83%;出口量28.20万辆,同比大幅增长92.92%,但环比回落15.15%。此外,价格方面承压明显,6月出口平均单价为18065.17美元,环比下降1.98%,同比下降11.37%。
在产品结构层面,6月出口呈现显著分化特征。乘用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占电动载人汽车市场总量的99.32%和93.32%;出口金额达47.54亿美元,同比增长65.84%;出口数量为28.00万辆,同比增长92.48%;均价为16974.91美元,同比下降13.84%。细分车型中,纯电乘用车、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均价持续下行,6月三类车型均价分别为15519.33美元、21189.38美元和15801.30美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8.57%、17.41%和14.48%。
6月客车出口数量为1924辆,同比增长187.59%,环比微增4.85%;出口金额为3.40亿美元,环比增长11.80%,同比激增201.49%;均价为176753.96美元,同比增长4.83%。其中,纯电动客车表现尤为突出,6月出口数量达1922辆,同比增长189.89%,环比增长5.03%,均价为176799.75美元,同比增长4.77%。混合动力客车6月仅出口2辆,同比下降66.67%,环比下降60.00%,其均价达132750.00美元,环比增长19.35%。
二、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头部省份稳居主导,6月增速分化显著
1-6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最多的依旧为上海市,累计为57.23亿美元,同比下降13.14%;其次是江苏省,累计为36.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49%;第三是陕西省,累计为3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9.18%。1-6月,TOP10来源地出口金额合计为246.9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6.09%。
与5月相比,6月TOP10来源地格局出现微调。江苏、上海、安徽占据前三席位,江苏跃居出口榜首,上海则从榜首位置滑落。重庆未能延续此前的出口势头,跌出前十,而四川成功跻身前十行列,展现出区域出口格局的动态平衡特征。
6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同比增速最高TOP5省份分别是河南、湖南、新疆、江苏和安徽;最低TOP5省份分别是吉林、海南、河北、广东和辽宁。全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速呈现两极分化现象,10个省份增速超过100%,4个省份出现负增长。
三、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呈现“欧美降温、亚非升温”新格局
1-6月,中国对全球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贸易额最高的目的地是比利时,为31.01亿美元,同比下降15.54%;其次是英国,为26.39亿美元,同比增长0.43%;第三是巴西,为19.57亿美元,同比下降28.66%。TOP10目的地合计为162.7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6.74%。与1-5月相比,1-6月,TOP10目的地新进入的国家/地区是印度尼西亚,而退出的国家/地区是韩国。
6月,中国对全球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速最高的TOP5目的地分别是苏里南、佛得角、科特迪瓦、捷克和斯洛伐克。对94个国家/地区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实现同比正增长、对43个国家/地区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实现同比负增长。
从目的地所属大洲来看,6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地区,其中亚洲国家/地区数量最多,达47个,实现贸易总额20.06亿美元,同比增长79.13%,增速较5月提升14.41个百分点;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出口额达21.15亿美元,同比增长66.10%。值得关注的是,非洲市场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出口同比增速高达192.36%,较5月再提升1.8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190%以上的超高增速,展现了中国电动车企在非洲市场的深度渗透能力。此外,南美洲市场表现同样亮眼,出口额同比增长达277.80%,成为增速第一快的大洲,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拉美地区的竞争优势持续扩大。
四、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中国电动车企全球化布局显成效
6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行业的海外发展环境迎来积极变化,此前持续承压的海外政策压力呈现明显缓解态势。尽管国际贸易环境仍存不确定性,但行业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加速推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从出口表现来看,2025年1-6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3个市场的累计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兴市场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上半年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出口增速连续数月维持在50%以上的高位;非洲市场更在6月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比增幅达192.36%,成为极具潜力的增量市场,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在新兴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与广阔市场潜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摩擦,中国电动载人汽车企业积极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本地化生产及深度技术合作等策略破局,加速全球化发展步伐。6月,企业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运营动作频频:北汽福田与沙特签署商用车KD工厂合作备忘录,计划生产重卡、轻卡及公交车,并交付1000辆定制校车,其全球32个属地化工厂已覆盖130多个国家;比亚迪扩建匈牙利电动大巴工厂,年产能将超1000辆,为当地新增620个岗位。与此同时,奔驰宣布在福建生产基于VAN.EA平台的纯电MPV,长安汽车欧洲加入欧盟中国商会并推进全链条本地化,吉利与雷诺合资深耕巴西市场,小鹏X9在印尼上市且右舵版7月投产,还计划2025年进入60国市场。在技术合作与产业链升级方面,上汽通用与高通、博世合作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下线,星途星纪元完成OTA升级,赛力斯获50亿元战略增资,东风成立奕派汽车科技公司并与日产合资开展出口业务,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项目开工,理想汽车整合成立智能汽车群组,一系列动作推动行业从产品出口向全产业链出海转型。
整体而言,中国车企通过市场分散化、本地化生产及技术合作,正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全产业链出海,这一转型有效应对了贸易壁垒,进一步提升了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