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成资本宠儿 量产及商业化难题待解
来源:证券日报作者:贾丽2025-07-29 07:49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路上加速前行。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日在公司财报会议上宣布,今年年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3版原型机,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

同时,近期国内不少涉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迎来投资,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之一。

然而,在政策扶持、资本狂热与技术突破的背后,行业正面临量产瓶颈与商业化落地的双重考验,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态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汪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投资热潮反映出行业加速分化的趋势,头部企业频获投资,而中小厂商仍在生存线上挣扎,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难度仍较大。国内企业应紧抓国产化主线机遇,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创新与商业应用深度结合。”

融资额屡创新高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不断吸金。据IT桔子数据,截至7月28日,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99起投融资事件,已经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7起。其中,头部企业融资规模屡创新高。

仅今年7月份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就迎来多起大规模融资事件。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战略投资,具体融资金额未对外披露。在此轮战略投资的前几天,公司通过入主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科创板。

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达10.37亿港元,将主要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以及机器人价值链投资,进一步推动其全球化布局。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披露,公司连续完成Pre-A++轮与A1轮融资,总额近10亿元。此外,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在7月份公布了相关融资进展,单笔金额均超亿元。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商业化规模落地初期,赛道竞争激烈,入局者众多,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初具规模,甚至开始盈利,市场也逐渐明朗,投资人则着力争取未来赛道的投资机会。”锐嘉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王欣宇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

王欣宇认为,资本更青睐具备“具身智能+运动控制”技术壁垒的团队,且中短期更看好“人形上肢+非足式底盘”的垂直场景应用。

除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头部企业也跨界“参赛”,以参股、投资或成立机器人部门等方式涉足机器人赛道。

首程控股有限公司于7月24日发布公告称,附属公司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完成对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此外,华为、美的、小米、广汽等品牌均已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呈现“冰火两重天”

在王欣宇看来,人形机器人赛道中,一边是相关企业斩获动辄10亿元级融资、估值水涨船高,另一边却是行业面临量产瓶颈难破、商业化落地举步维艰。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一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等环节的市占率快速提升,但同时,关键零部件产能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多数整机企业仍难以突破“百台量产”。

“交付几百台已是行业里程碑。”某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透露,例如,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就面临产能不足,目前生产仍依赖手工。

在应用方面,刘兴亮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成熟应用仍以展示为主,如机器人表演等,而在功能型产品上,如养老护理、教育等场景依旧受制于技术、成本与法规,同时“软硬一体”交付能力仍是行业痛点。

无论如何,人形机器人宏大的产业蓝图已徐徐展开。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3.39亿元,2035年或超4000亿元。摩根士丹利预计,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下半年将于中国“被广泛采用”。

在刘兴亮看来,中国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为机器人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庞大的应用场景催生丰富的商业化路径,持续加大的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企业以及各地产业集群应结合应用,加速协同发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