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媒体通气会5月28日在上海张江举行。记者从该场通气会上获悉,5月29日召开的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本届大赛共设置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挑战赛、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挑战赛、核心部件技术创新赛、人形机器人足球挑战赛、具身机器人达人秀五大赛道,和28个场景比赛科目,竞赛内容涉及工业、家庭、商用等场景,有电池固定、垃圾清理、商品扫码等项目。截至目前,共计60余支参赛队伍报名。
据介绍,此次大赛是在往年张江机器人赛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旨在进一步激活上海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以赛促产,聚焦技术落地与生态构建,推进场景落地应用,实现商业模式的正向闭环,推动技术、人才与资本向上海加速汇聚。
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成熟,机器人何时能进入工业场景、如何进入家庭、如何在创新场景应用成为关注焦点。如何进一步挖掘机器人能力,促进机器人加速进化,为人类服务,正在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表示,近期全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氛围比较乐观。上海机器人产业也在思考,能发挥什么作用。此次大赛强调,机器人不仅要会干活,还要产生经济效益,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去年年底“模塑申城”方案全面实施,上海正积极发挥场景应用优势。在上海,具身智能企业正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化,“解锁”新技能。推动软硬件产品实现多元场景落地,也是本次大赛的宗旨和愿景。
“第一,机器人要会干活,要求具身智能与大模型能够实现软硬件的充分融合。具身智能与大模型技术正在上海深度协同,争取让机器人能说会听、会劳动、会干活。第二,讲效益,机器人需要形成协同人类技能的能力,与人形成优势互补。机器人能在不同场景中执行多种任务,无需针对每个新任务重新训练,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程序。”钟俊浩表示,“第三,多场景。上海具有丰富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一旦机器人能够听得懂人话,就可以在商业、工业、家庭等众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家政服务、商贸等领域。”
上海机器人产业以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重点园区为载体,力争打造上海乃至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引领区。上海正以“应用牵引、软硬协同”为核心逻辑,将机器人产业正和大模型有机结合,形成软硬协同,使机器人向“能看、会说、有智商”快速进阶,加速构建机器人产业的全链条生态。
张江集团总经理陈微微表示,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浦东新区机器人产业规模占上海的三分之一,浦东90%以上的机器人企业在张江。张江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截至目前,张江已集聚了70多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和40多家软硬件企业,累计上架超百款垂类模型,覆盖核心零部件、研发服务办法、场景应用全链条,形成国内最密集的机器人创新生态圈。
陈微微说,张江机器人产业是一片拥有4.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创新企业聚集地,它的产业定位是“一核心、两突破、三重点”: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以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关键控制软件为突破,以高端医疗机器人、特色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为重点。
“张江机器人更具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优势,集聚企业覆盖全产业链约60%的细分领域,可为整机企业的生产制造提供更优的流程服务。”陈微微表示。
另据介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将于7月26日开幕。今年大会将呈现机器人技能“劳动最光荣”板块,参赛选手在大会中将进行机器人劳动技能展示。
此外,人类的技能大赛—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2026年9月22日至27日在上海举办,将助力包括机器人人才在内的各类技能人才在上海蓬勃发展。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将与世界技能大赛形成人机技能互动、生态共享、智慧互补的开源生态。2025国际机器人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团队将获得语料、算力、模型等全方面的支持,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场景。